留左吹打乐
中国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留左吹打乐发源于南京市六合区长芦地区,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屯兵驻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民族打击乐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军风、民俗的历史记忆,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文化符号
长期的驻兵,军民同乐,气势磅礴的军乐与欢快喜庆的民乐结合,演变出了振奋人心、欢天喜地、妙趣无穷的留左吹打乐,即留左大鼓,经千年传承,如今回荡在南京六合长芦地区,成为留左村的文化符号。
曾先文祖祖辈辈生活在留左的土地上,是听着留左大鼓长大的一辈人。2002年,他从父辈手里接过留左大鼓,从此上午打鼓,下午下田,并制作了直径2. 2米、高1.8米的“金陵第一大鼓”。
产生发展
留左吹打乐发源于南京六合长芦地区,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屯兵驻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长芦地处六合县城东南,北依长江,是古代江北通往金陵的水陆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时为古战场,安定时是屯田练兵的兵营军寨。
在长芦驻军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是宋代、明代。宋代曾设忠勇军和忠勇军寨,明代设有留守左卫、横海卫、龙虎卫、骁骑卫等卫所。
军营练兵、生活在乡村,必然要和老百姓接触、联系,驻军为乡民做些利民好事。军民关系融洽了,军营凡出征、凯旋、调防及节日喜庆,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送慰问品,奏吹打乐,舞提灯,到军营慰问欢庆;军营为了致谢,也擂鼓鸣金,奏军乐。久而久之,军民互相交流,变换着打法,于是军乐、民乐揉合,逐步形成具有固定乐律、风格独特的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原生态的打击乐曲谱有《点将上位》、《杀四门》、《单枪》、《双枪》、《三锤半》、《三波子》、《迎军归》等。
留左吹打乐的原生态状况军乐成份很浓。到清乾隆以后,经过历史传承,不断变革,已成为纯民间鼓舞民乐。将历史传承的“忠勇曲”演变为“忠孝曲”;并加入管弦乐器,形成传承下来的大曲、小曲。有传人六代。
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在中华民族打击乐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军风、民俗的历史记忆。尽管传承未断,但是它的原貌、内涵和曲谱演变,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加强保护和利用,使这一古老的鼓舞民乐重放异彩。
2007年,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1-09-27 17:22
目录
概述
文化符号
产生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