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是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驿街86号的一所历史专题类博物馆,是原保定育德中学旧址。
地理位置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驿街原保定育德中学旧址,是一所历史专题类博物馆。
历史沿革
早在1978年,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地区文化局和高阳县文教局的部分同志在李维汉、何长工等留法老前辈的关怀、支持下,开展了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十几个城市走访了一百多位留法勤工俭学生、赴法老华工和有关的老同志,收集到大量资料、照片和实物,并于1981年5月在高阳县首次举办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简史展览”。同年8月,该展览经中国革命博物馆与河北省博物馆共同修改补充,重新制作,并经中组部、中宣部、中共党史研究会、国家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及部分留法老同志的审查同意后,在北京再次公开展出时,轰动了京城,在京的留法勤工俭学生和有关领导都参观了展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后,该展览又赴当年留法勤工俭学人数最多的湖南、四川、广东等省巡回展出达两年之久,受到各界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保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李石曾先生是保定市高阳县人,原保定育德中学率先附设了留法预备班,现在还保留着一部分育德中学旧址,有关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文物史料多己收集到保定。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史料长期保存并展览出来,对于教育青年一代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为此,中共中央于1983年2月指示在河北省保定市育德中学旧址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1992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94年9月,纪念馆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树碑于门前。1995年11月,中共保定市委、保定市人民政府将纪念馆定为“保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运动由来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早起源于旅法的华工教育。1909年,旅法老同盟会会员李石曾、吴稚晖等人,以自己“苦学之生活”的经验,开始在旅法华工中进行“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活动。通过在华工中开展勤俭求学、勤工俭学的实践,他们逐渐意识到,勤工俭学是一种可以使更多人走出国门,继续深造的好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参战”华工赴法,华工教育逐渐扩大。1916年3月29日,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汪精卫等和法国人欧乐(Aulard)、穆岱(Marius Moutee)等人,在巴黎自由教育会会所召开“华法教育会”发起会。华法教育会发起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和推动华工教育。但是随着国内青年学生赴法人数增多,其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开展华工教育,还担负起创办学校、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以及组织中法学术交流等工作。华法教育会的法方人士负责与法国有关学校和工厂的联系工作,如法国某中学教师裴纳,法国农科事业学校教育长法露,法国共和工商会代表宜士,这使华法教育会组织大批中国学生赴法务工和学习成为可能。
1917年起,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等开始在国内推广留法勤工俭学。他们前往各地进行演讲,大张旗鼓地宣传留法勤工俭学的优越性,鼓动各县各省筹集经费派遣学生。1917年夏,李石曾在直隶蠡县(今属河北省保定市)布里村开设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到1918年左右,全国各地成立的中等、高等预备学校有20多所。华法教育会还在全国20个省市开设了分会。留法勤工俭学逐渐成为举国公认的要途,自官员至学者都竭力提倡,法方也大力欢迎。各省各区的督军和当政者以及各地名人都大力支持,给予津贴,鼓舞志气。1919年,在华法教育会的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热烈地开展起来。
运动兴起
留法勤工俭学生赴法前,需要在国内进行必要的预备,学习一些法语、西俗和一般工艺技能,以便赴法后的交流、做工和学习。
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被迫流亡海外的蔡元培、
李石曾、吴玉章等人相继回国,开始在国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经过艰苦的努力,留法预备学校和预备班在全国先后建起了20余所。其中,1917年,在保定高阳县
布里村成立的第一所留法工艺
学校。
学校设有实习工厂,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人之一蔡和森就毕业于此校。
1917年秋天在保定育德中学附设了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该班教学质量之高,教学设备之良,赴法人数之多,是其他学校不能与之相比的。革命前辈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湖南学生就先后毕业于此班。1918年还在北京、
长辛店设立了高等法文专修馆,赵世炎、何长工等就毕业于此馆。
运动热潮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勃然兴起之时,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国内广泛传播,有志青年迫切要求去法国寻求救国之道,留法勤工俭学适应了这一需要,加之各地政府、社会贤达的大力扶持,留法勤工俭学在五四运动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热潮。
毛泽东就是为了联系留法勤工俭学事宜,才走出
湖南、奔向北京,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虽然没有赴法,但他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终抱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当时保定育德留法预备班的
湖南学生贺果(又名贺培真)。他在日记里详细记载了毛泽东等人专程从北京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的湖南学生。
四川的留法勤工俭学生人数最多。赵世炎、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均是
四川籍的学生。
留法勤工俭学生经过在国内的预备学习之后,于1919年开始分批赴法。毛泽东还专程到上海为第一批学生赴法送行。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不到两年的时间,共有20批学生赴法,约计2000多人。
勤工俭学生们在赴法航行途中生活非常艰苦,因为这些贫家子弟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乘坐的多是没有等级的舱位,有的甚至和牛、马同舱。他们一般从上海起程,途经香港、西贡、新加坡、科伦坡、亚丁入红海,穿苏伊士运河,经赛得港进入地中海到达法国港口马赛或绕道英国
伦敦,再到法国的首都巴黎。他们一路颠簸劳累,上岸后如患一场大病。但他们很快振作精神,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与学习中去。
所获荣誉
2022年7月,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2024年11月13日,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2024在四川广安召开,现场宣布成立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被选举为联盟第一届理事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