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常州留青竹刻),江苏省
常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留青竹刻的起源可迫溯至唐代。清末时期,常州留青竹刻即在国内稳占鳌头,独负盛名。近现代以来,常州留青竹刻名家辈出,精品迭现,形成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徐素白在吸收前辈竹刻艺术的基础上,用刻刀再现沪上书画家的名作,将留青竹刻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白士风作品刀法流利,刻工精细,风格古朴淡雅,韵味十足。
文化特征
线条造型特征
(一)巧用刀工,恰似描皴
在线条造型的影响下,常州留青竹刻艺术中讲究运刀用线。这也是留青竹刻中的重要技术环节和造型手段。留青竹刻艺人用线条描绘出物象的具体内容,就好比中国画中的白描稿。通过线描中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变化来表现物体的不同特点。而在用刀刻画的时候,通过不同的刀法刻线造型,将梅花枝干的坚硬、饱经严寒和冬雪风霜下的沧桑感通过锐利果敢的线条刻画出来。
常州留青竹刻的另一个独特的使用线条的方法就是表现中国传统绘面中的皴法。这种皴法在《传神与会意》中这样解释道:“一笔下来阔仄不一,浓淡有异的线,有别于一般的线,称为‘皴’”。皴最早被用在山水画的表现中,通过皴法来表现山石的质感,而且还能营造出山峦叠嶂和怪石层层的立体感。“鳞皴之状,随意纵横”正是形容了皴做为线条的丰富表现和衍生而出的产物,它是中国绘画重要的特征之一。皴在常州留青竹刻中多被使用在刻画山水奇石,通过留青竹刻艺人的铲底方式,形成了青筠多留和少留的分筠方法。这种铲底的方式把中国画的皴法展现于留青竹刻的艺术作品中。
(二)骨法用笔,阴阳并济
在“骨法用笔”思想的影响下,常州留青竹刻的竹刻技法也呈现出“阴阳并济、刚柔相补”的用线特征。白士风老先生的《云龙臂搁》通身使用刀刻、铲底的留青竹刻技法来做披麻皱的效果,在竹制臂搁上雕刻出层层的云彩,云朵一层叠层,画面饱满而不凌乱,线条整齐却不呆板,呈现出一种柔软的美感,恰似顾恺之的线条宛如“春蚕吐丝”之感,是婉约、细腻、柔软之美。在画面的云层中间若隐若现地露出了一条龙,龙的脑袋和脖子用线阳刚而有力,恰似吴道子的线条宛如“吴带当风”一般,是一种雄放、道劲、阳刚之美。整幅云龙臂搁的留青竹刻作品刚柔相补、阴阳并济,着实是具有“骨法用笔”的常州留青竹刻的代表作品。
色彩表现特征
(一)取竹本色,见素艳朴
留青竹刻的收色单一,主要依靠竹子的材质美来呈现。这种古朴的竹子自然色彩正是自然美的用色理念,和老子所提倡的“见素抱朴”的古朴色彩审美观点一致。常州留青竹刻的色彩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是通过竹子本色的明暗变化、深浅变化、润涩变化来体现竹刻作品的不同。竹子本身的颜色是在选材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的颜色,在后期的刻画中不能由人为控制的;而另一方面,由留青竹刻艺人来控制的是青筠的铲、留。主要是用刀铲去竹皮后,使得竹子的竹肌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产生氧化,而氧化后的竹子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色差,就成为了留青竹刻的色彩魅力。
拿白士风老先生的《牡丹花鸟臂搁》留青作品来看,刻去青筠的竹肌经过较长的时间才会开始产生变化,时间越长竹肌颜色越深,直至深如琥珀,犹如黄花梨木的包浆所呈现出来优美、醇厚、深邃的色泽,真是美不胜收,再加上用老红木材料,量身打造的底座,使得整件作品高雅而质朴。
(二)巧施分药,墨分五色
一种“重墨轻色”的道家色彩美学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而留青竹刻则受明清时期文人阶层影响深重,也崇尚本色的展现以及对水墨的还原。
在张希黄之前,留青竹刻使用的单一刀法和平铲竹皮的方法,并无太多的变化,更谈不上水墨韵味了,直到张希黄革新了留青竹刻技术后,一改之前的平铲方法,而采用了铲与留相结合的方法,使得留青竹刻的山水楼阁作品愈发具有水墨的韵味。之后,清末的尚勋更将这种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人物的服饰和脸部的刻画,进一步丰富了留青竹刻的分筠技法。随着常州留青竹刻的一代代艺人的不断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而且具有表现力的分筠技法。所以说现代的常州留青竹刻艺术品除了作者对于画作的理解之外,巧施分筠的铲底技法也直接影响了墨分五色的层次和效果。
徐白两派贡献
(一)拓展技艺
早期的留青竹刻,主要是阴刻和阳刻,讲究刀法的细腻和变化,追求作品的精致典雅,缺乏水墨趣味。徐、白二派的留青竹刻则表现出写实与写意兼具的风格。竹刻艺人们以刀为笔,虚实结合,使竹刻具有笔墨韵味。徐秉言的作品较能体现这种特点。他的多幅作品采用有细有粗,或拙或真的表现方式,利用多变的刀法让竹刻作品呈现出水墨意境,开拓了留青竹刻新的创作境界,在技艺上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
(二)开拓题材
花卉草木、虫鱼鸟兽、亭台楼阁等是传统中国画常见的题材,留青竹刻与中国画关系密切,自然也常表现这些内容。常州留青竹刻艺人们除了继续刻画这些传统题材,他们还开拓了新的题材,使留青竹刻所表现的内容更为广“泛。如:白士风的《姑嫂学文化》《试银针》《雏鹰展翅》等以及范遥青的《白菜图》就是题材革新的成功之作,新颖且具有生活气息。
(三)创新作品形式
留青竹刻,自古以来就属于文人墨客的书房文玩,它的样式多以台屏臂搁、扇骨为主。但随着时代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臂搁、台屏等作为案台文具已经逐渐稀少。这样便促使竹刻艺人们对作品的样式进行改良与拓展,如白士凤将留青竹刻运用于笔简、屏台等,不仅创新了作品形式,也增加了留青竹刻的实用价值。他的传人对留青竹刻的样式又不断创新,如打火机和茶叶罐样式的留青竹刻作品,更贴近人们生活。
制作工序
采竹
采竹有着严格的时间要求,就是在每年的腊月以后,一九天到四九天为黄金时段。这段时间里的竹子为较佳。三九四九的严寒大气,虫卵都被冻死,此时采的竹子,日后不易产生虫蛀的问题。很多人有这样的个已知的、固有的概念,竹子生活中到处可见,且品种烦多,竹子较廉价。可鲜为人知的是,人们制作留青竹刻所用的竹子少之又少。一座山没几根能用的,就那么几根能用的也没几节能成的。除此之外,一年生的新竹,蓑衣尚在,也是不可用的。太嫩,这是对竹子的第一次筛选。符合要求的竹子真是少之又少,基本就是可遇不可求。
砍竹
由于砍竹是一件专业的事情,所以必须请专业人士操作。因为从这一刻起,要时时刻刻保护好竹子,上面的表皮不被划伤。竹子被砍下米之后,必须小心翼翼的把竹了放到平顺一点的坡地上,不能在途中蹭伤了宝贵的竹皮(竹肯),为了方便运输,需要锯开几段,以便装车,同时开始第二次对竹料进行筛选。枝柜上的、接近地而伤疤太多的都不能要。运输时,竹子之间要架空,避免刮蹭。完整的青皮是优秀留青作品的前提。竹材最下面的那屋青色皮层,处理完成后呈淡黄色。
劈竹
断开竹节的同时,劈开竹节的程序就已经开始了。劈竹是一件需要宝贵经验的活儿,以自己亲自动手为佳。因为这将直接决定臂搁作品等开面的优劣,不可马虎。竹筒是圆的,将其劈为三,成瓦状型,这就是臂搁的初始形状,臂搁为古代书写垫手之物,现独立成为摆件赏玩收藏之宝。另外也可根据需要与想象劈成各种形状,以便后续创作。
擦竹
擦竹了是留青竹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寒天腊月能擦的大汗淋漓,让人精疲力尽。竹料出水后需要立即用干净的布进行擦拭,把附在竹表面的油污净除,因为一旦冷却就再也无法擦净了,同时表皮层也就化了,青皮也就没戏了,干这件工作是不可以多一秒钟的延迟,“眼明手快,发力迅速,儿秒完成,勒换手们”,这可是擦竹16字箴言。
晒竹
擦拭完后需格齐排列晾干,这时水分随着竹子热度微发,颜色开始由墨绿迅速变成黄绿。可以看到有的发色均匀,有的则有花斑,这就是出锅的温度和擦拭力量没有控制好的结果,然后第二轮筛选报废的竹材。
暴晒是对竹材最严苛的考验,也是整个处理过程中最大的关键环节和报废环节之一。大量竹材会在此漫长而艰苦的坏节里开始逐渐开裂,最后留下的是最终可以雕刻的竹材,这也是第三轮筛选,但这也是竹皮由黄绿变成淡黄的神奇过程,并月暴晒过程最少需要经过一整年。
存竹
暴晒一年后,剩下的坚强的竹子开始进入存放阶段。一片合格的竹材,存放最少3~4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又有竹材不断开裂报废。在这3~4年的时间里,天气好的时候就要将竹子拿出来经常晒晒。尤其是江南地区的黄梅天,空气里的湿度和水分特别大,容易生霉。3~4年的相处时间也是弥足珍贵的,在这期间可以进行最初步的作品设定,只有存放3~4年以上的竹子,才能真正使用。
雕刻
雕刻,一般分五步。首先:回稿。因竹皮留青,勾勒的艺术形象必须清晰。第二步:圈边。雕刻过程不可逆,运刀时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坏轮廓。第三步:起地。使用起地刀(平口),刀刃斜面向下紧贴竹面行刀,推铲竹皮必须用力均匀,下刀过重易导致竹肌层糟永久破坏,下刀过轻达不到效果再次重复下刀增加把握难度。第四步:分筠(竹皮)用圆刀或斜口圈边刀的刀锋在竹皮上刻刮细节层次,表现中国画笔墨意蕴和浓淡关系。最后:平地(修整)用平口起地刀往复五六次修饰瑕疵。
题材作品
题材选择
花卉草木,移态于物
花卉草木是留青竹刻艺术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花卉草木的纹饰题材凝聚了人们对品格、理想的追求,更多的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点,而在竹刻中花卉草木的刻画也深受绘画艺术的感染和熏陶。通常以花来表达情趣或立志,颇有文人画的意境。留青《月季蜻蜓》笔筒是徐索白老先生在1957年的作品,竹制笔筒以留青刻成。整幅画面中由月季和蜻蜓所组成,盛开的两朵月季花仿佛含露欲滴,几组叶片衬托地月季花愈发的美丽,枝桠上的刺几尖锐刺手。虽花瓣叠着叶子,却薄如纸、细如丝。这些质感的变化,都只不过是在薄薄的一层竹皮中表现了出来。
鱼虫鸟兽,寄托吉祥
鱼虫鸟兽的图案繁多,很多动物题材都被赋予了人格的特征,象征着作者对世事和理想的迫求。这些动物被竹刻艺人刻画在小小竹片之上,用工笔造型与留青,雅俗共赏。例如:虫的造型在明清时期的瓷器器物、用具的图案上常能发现,义名草虫,意思是指在草木中的昆虫,通常有蜻蜒、知了、蚱蜢、蛔蝈、蟋蟀、蜜蜂、螳螂等。留青竹刻中更有将草虫作为描绘的主角,常州留青竹刻中就有对刻虫独有研究的竹刻大师徐素白、范尧青、沈华强等人。
山水楼阁,寄寓情怀
山水楼阁也是竹刻艺术的重要表现主题。由于受到竹子形态大小的限制,不曾像大幅的山水画手卷那般将大江大川表现的层层相叠、延绵千里,让人看起来气势磅礴、大气雄浑,却可以像文人山水这般用山水小品的方式诉说,隐士飘逸、雅舍草庐又或楼台亭阁隐隐约约与山水仙云之间,或虚或实、精致细腻、美妙神往。竹刻留青尤其善于表现山水作品,通过刀下的留多留少,表现出水墨山水画的远近层叠、虚实变化,也可以达到远近浓淡、墨色深浅的效果。徐秉方刻的山水作品就是山水中的精品。画面中山峦叠嶂,云海若有若无,山石崖间的奇松若隐若现;画面构图饱满,表达意境深远,虚实结合得当,阐述出了山水画的意境,体现了竹刻者的留青功力。
人物造型,传递风采
在留青竹刻中可以对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造型,服饰挂件等进行细致刻画,其表现效果不逊色于人物绘画。范遥青刻的《留青人物臂搁》,刻的人物是红楼梦中的“鸳鸯”人物刻画得亭亭玉立,呼之欲出。作者竹刻功力深厚,刀工运用恰到好处。在他的刻刀之下鸳鸯的面目表情丰富,眉目传情,倩倩的神情仿佛如何落笔都会觉得过于笨拙。衫襟上的两道花边,只有迎着光照方能映人眼帘,而长衣素缟一点不做作,利用留青的多少,隐隐约约地表现出来,素缟的质地轻薄、柔软而透明,层层相叠十分好看。
代表作品
常州留青竹刻代表作品主要有明代张希黄的《楼阁山水笔筒》,现代的《刻江寒汀画月季草虫笔筒》《海棠画眉臂搁》《山水横件》《花鸟》《竹林雉鸡臂搁》《仕女图》《孙子十二篇》《云海松涛》《草虫葡萄黄件》《秋之歌》《拉萨舞步》《松鹰》《寿星图》《雄姿》《观沧海》《敦煌飞天》《红楼十二钗》《神龟寿》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常州留青竹刻作品生成之初就是文人书案,画桌上的实用物品之一。具有实用价值。留青竹刻集书画,雕刻于一体,简朴、雅致。一幅竹刻作品往往通过巧妙的刀法,凭借薄如纸张的竹青和竹肌的不同色彩,创造出朦胧悠远,空旷闲适的艺术意境和情调,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留青竹刻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其技艺高超,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常州留青竹刻显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具有文化交流价值。
传承状况
常州留青竹刻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学术指导
常州留青竹刻是常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留青竹刻艺术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文化、旅游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地对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专题性的民间文化博物馆和留.青竹刻艺术馆通过这类形式加强常州市民对常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另外,常州地区高校、工艺美术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与管理部门对常州留青竹刻也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留青竹刻的产业化发展缺少学术指导。
常州留青竹刻缺乏传承人
和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一样,常州留青竹刻也面临缺乏年轻一代传承人的问题。虽然常州留青竹刻艺术仍然繁荣,但这是上一辈留青竹刻艺人努力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代的年轻人往往不愿意苦坐在工作台前从事留青竹刻创作。老一辈的艺人守护着留青竹刻这一门珍贵的手艺,却难以找到合适的继承人。
常州留青竹刻缺乏产业化发展
传统文化保护已经逐渐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常州地方政府出台了保护地区手工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也被列入保护范围,这给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缺乏持续的政策和任其发展的模式,导致未能实质性地改变留青竹刻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的处境,产业园区更多地成为诸多商家售卖产品的基地,显然,这样的状况不符合当初预想的成效。不过仍然有一些留青竹刻艺人在此守护着这片阵地,但由于园区缺乏整体的营销和有效的管理,只能任由留青竹刻艺人自由发展。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未能形成一个产业化发展的集群,且深陷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这对留青竹刻的保护和发展是较为不利的。
传承人物
徐秉方,男,汉族,1945年12月出生,江苏常州人,当代竹刻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5月26日,徐秉方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物,江苏省常州市申报,传承项目:竹刻(常州留青竹刻)。
保护措施
常州市重视常州留青竹刻的保护工作,制订了常州留青竹刻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对常州留青竹刻进行了普查,先后编撰出版了《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等介绍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专著、专集和画册,举办了常州留青竹刻艺术专题展览和重要作品展览,扩充建立常州留青竹刻艺术培训基地,组建常州留青竹刻艺术馆,将留青竹刻列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此外,还在常州旅游节期间,将常州留青竹刻作为特色旅游工艺品和礼品在产品推广会上予以推广。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常州市文化馆获得“竹刻(常州留青竹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竹刻(常州留青竹刻)项目保护单位常州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0年6月,《胸中云山》《双栖图》《佛手》《高山仰止》等众多常州留青竹刻代表作品在天宁区剔筠轩艺术工作室和武进区徐氏竹木雕刻博物馆展出。
2020年8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朝阳村妇联组织青少年家庭开展了“寻访非遗,体验留青竹刻传统文化之美”活动,辖区内15组家庭及五老志愿者参加了活动。
2020年11月,“中国梦·劳动美”——2020年雕庄街道“常州留青竹刻”技能大赛决赛暨技能大赛闭幕式在雕庄历史文化陈列馆(清园)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