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粪便主要指畜禽养殖业中产生的一类农村固体废物,包括猪粪、牛粪、羊粪、鸡粪、鸭粪等。
产生原因
在早期的传统畜牧业生产中以农家个体饲养为主,农家个体畜禽养殖头数不多,其产生的粪尿相对较少,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方面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的约束,畜产品生产的发展只能通过资源的强化使用来实现,畜牧业生产出现集约化、集中化的趋势,一些地方将规模化畜禽养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以鼓励,部分大城市和城郊出现了一批集约化或工厂化畜牧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畜禽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与种植业日益脱节,产生的畜禽粪污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没有足够的土地消纳,出现处理的问题。
环境问题
畜禽粪便一直被人们当作土壤肥料的重要来源,因而畜禽粪便多是就地施用。据1976年统计显示,那时我国农业生产1/3以上的肥料是由动物粪便提供的。动物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氮、磷、钾等养分,同时也能供给作物所需的钙、镁、硫等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多种养分的需要。过于集中的畜牧养殖导致畜禽粪便在部分地区产量过大,传统施肥处理方式无法消纳,大量堆放对大气、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化肥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大量使用化肥,使有机粪肥大量闲置,土壤基础养分在局部地方出现逐渐下降趋势,禽畜粪便不能及时还田,形成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畜禽粪便成为面源污染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畜禽粪便作为肥料施用后,粪便中氮、磷从耕地淋失;由于畜禽生产中不恰当的粪便贮存,氮、磷养分的渗漏;不恰当的贮存和田间运用养分中散发到大气中的氨;乡村地区没有进行充分的废水处理设施,污染物直接排入农田。
处理手段
国内外治理畜禽粪便的方法主要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治理。产前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布局,优化畜牧场设计方案、饲料科学配方,加入添加剂控制畜禽氮、磷、钾的排放量,减少猪粪发酵中氨与硫化氢的挥发,减轻氮素损失与猪粪的恶臭;产中强化管理,建立畜禽业污染信息系统,控制畜禽饲养环境,防治畜禽粪尿及冲洗水流失;产后对畜禽粪尿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前更多的是对各种畜禽粪尿进行产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