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枯萎病是由番茄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引起的、发生在
番茄的病害。主要危害番茄的根茎部,多在开花结果期开始发病。发病初期,仅植株下部叶片变黄,后呈褐色菱蔫干枯,但不脱落。病症有时仅出现于茎的一边,或一片叶一边发黄而另一边正常。剖视茎、叶柄及果柄,可见其维管束均呈褐色。潮湿环境下,病株茎基部产生粉红色霉。
番茄枯萎病病原为番茄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学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 Snyder et Hansen),属
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5-14)微米×(2-4.5)微米。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长纺钎锤形,无色,有2-3个分隔,多数为3个分隔,大小(19-45)微米×(3-5)微米。病菌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紫红色,除形厉大、小型的分生孢子外,并有
厚垣孢子产生。厚坦孢子在菌丝上顶生或间生,圆形至椭圆形,单胞,黄褐色,大小(11.2-15.0)微米×(9.5-11.2)微米。病菌的适宜生长发育温度为27-28℃、最高温度为38℃、最低温度为5℃,只侵害番茄。
番茄枯萎病主要危害番茄的根茎部。病害症状主要表现期为成株期。生长期根茎染病,表现过程是初始植株叶片中午呈萎蔫下垂,早晚又恢复正常,叶色变淡,似缺水状,反复数天后,逐渐遍及整株叶片娄蔫下垂,叶片不再复原,最后全株枯死。横剖病茎,病部维管束变褐色,另有症状表现发病株一般在茎的中下部出现较多的不定气生根。田间湿度高时,在枯死株的茎基部常有粉红色霉层产生,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程进展较慢,15-30天才枯死,无乳白色粘液流出。
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可进行腐生生活,也能以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和昆虫等传播,从根部伤口、自然裂口或根冠侵入;也可从茎基部的裂口侵入。侵入后开始蔓延,通过木质部进入维管束,并向上传导,危害维管束周围组织,阻塞导管,干扰新陈代谢,导致植株萎蔫枯死播种带菌种子,种子萌发后病菌即可侵入幼苗,成为次侵染源。地下害虫危害、线虫危害造成的伤口也可传播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