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病是由假单胞杆菌引起的、发生在
番茄的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作物根部的伤口。从寄主的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向上部蔓延扩展,使维管束变褐腐烂,茎、叶因缺乏水分的正常供应而产生萎蔫。
病原特征
番茄青枯病的病原为
青枯假单胞菌(学名: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属细菌。短杆状,单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微米×(0.5-0.8)微米,极生鞭毛1-3根。
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20-38℃;最适发病环境,土壤温度为25℃左右,土壤pH6.6;最适感病的生育期在番茄结果中后期。发病潜育期5-20天。该病原除为害番茄外,还可以侵染辣椒、茄子、马铃薯、烟草、芝麻、花生等
为害症状
番茄青枯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成株期叶片和茎。叶片表现为,初始顶部新叶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发展产生凋萎,接下来才是中部叶片产生凋萎;发病后叶片色泽较淡,呈青枯状。发病初始植株叶片白天出现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后很快扩展至整株菱蔫,并不再恢复而死亡。茎表现为,产生初为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呈褐色1-2厘米斑块,病茎中下部表皮粗糙,常产生不定根。剖开病茎,病茎维管束变褐,横切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黏液渗出,这是青枯病的典型症状。
侵染循环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在土壤的病残体上营腐生生活能存活14个月以上。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主要借雨水反溅和灌溉水传播,也可通过农事操作、家畜等传播途径,从寄主的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向上部蔓延扩展,使维管束变褐腐烂,茎、叶因缺乏水分的正常供应而产生萎蔫。
流行规律
上海、江浙地区番茄青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间梅雨期间多雨或夏秋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偏酸的田块发病较重;引发病症表现的天气条件为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田间湿度大,发病现象会成片出现。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发病严重地块,提倡与非茄科作物
轮作4-5年,与水稻轮作效果最好,可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加强田间管理:选高燥地,适时早播,提倡营养钵育苗,减少根系伤害,高畦深沟,合理密植,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防止积水,适当增施氮肥和钾肥,注意中耕技术和调节土壤酸度,及时打去病老叶,增加田间通风透光。
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灌注20%
石灰水消毒。收获后淸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生物防治
发病初期喷3%中生菌素600-800倍液,或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或3000亿/克荧光假胞杆菌粉剂6500克制剂/公顷灌根,或多黏类芽孢杆菌10亿efu/克可湿性粉剂每亩680克制剂稀释后灌根。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开始浇根,每隔7-10天用药1次,每株浇药液200-250克,连续1-2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要增加用药次数。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治用药:可选
噻菌铜、春雷霉素等浇根。
常规防治用药:新植霉素、农用链霉素、霜霉威等浇根防治。
具体用药量及倍数:须按照作物病害危害程度及各农药品种使用说明予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