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荔枝科
毛茛目下的一科
番荔枝科(Annonaceae Juss.)是毛茛目下的一个科,约120余属,2100余种。乔木,灌木或攀援灌木;木质部通常有香气;叶为单叶互生,全缘;羽状脉;有叶柄;无托叶。花辐射对称,常为两性;雄蕊多数,螺旋排列;雌蕊亦多数,各为1室,胚珠多数。果实肉质,形成分离的浆果,或与花托合生成一肉质球状浆果。
植物学史
番荔枝科植物为典型的两性花,雌雄异熟且雌性先熟;萼片与花瓣分化明显;花被片多2轮,少数1轮,每轮3,内轮与外轮分化明显。该科植物的传粉室使其花部结构显著区别于其他科植物。传粉室是Gottsberger(1970)首次针对番荔枝科植物提出的,即在开花期花瓣向花中心收缩或靠合形成的一个空间结构。现存的被子植物中,肉豆蔻科、龙脑香科和天南星科等均有类似传粉室的结构。与其他科植物相对保守的形态结构相比,番荔枝科传粉室形态高度多样。花瓣的大小、轮数及每轮花瓣数、花瓣间的连合方式、花部运动等都决定传粉室的形态建成(Li et al.,2016),而这些性状在番荔枝科植物中高度多样,这是该科植物传粉室形态多样化的主要原因。传粉室多样性反映了番荔枝科花部形态多样性,而对复杂多样的形态结构进行归类是研究番荔枝科传粉室演化的重要前提。有研究认为,番荔枝科传粉室与传粉者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
图注:A,B.开放型传粉室(A.大花紫玉盘、B.紫玉盘);C-G.半闭合型传粉室(C.爪哇木、D.丝柄假鹰爪、E.野独活、F.海南暗罗、G.金钩花);H-L.闭合型传粉室(H.毛叶鹰爪、I.银钩花、J.景洪哥纳香、K.喙果皂帽花、L.山刺番荔枝)。
形态特征
乔木,灌木或攀援灌木;木质部通常有香气。叶为单叶互生,全缘;羽状脉;有叶柄;无托叶。
花通常两性,少数单性,辐射对称,绿色、黄色、黄白色或红色,单生,或几朵至多朵组成团伞花序圆锥花序聚伞花序或簇生,顶生、与叶对生、腋生或腋外生,或生于老枝上;通常有苞片小苞片;下位花;萼片3,少数2(中国以外种),离生或基部合生,裂片镊合状或覆瓦状排列,宿存或凋落;花瓣6片,2轮,每轮3片,少数3或4(中国以外种)片组成1轮,覆瓦状或镊合状排列,少数为外轮镊合状排列,而内轮为覆瓦状排列;雄蕊多数,长圆形、卵圆形或楔形,螺旋状着生,药隔凸出成长圆形、三角形、线状披针形、偏斜或阔三角形,顶端截形、尖或圆形,花药2室,纵裂,药室毗连,外向,横隔膜有时明显,花丝短;心皮1至多个,离生,少数合生,花柱短,柱头头状至长圆形,顶端全缘或2裂,每心皮有胚珠1至多颗,1-2排,基生或侧膜胎座上着生;花托通常凸起呈圆柱状或圆锥状,少数为平坦的或凹陷。成熟心皮离生,少数合生成一肉质的聚合浆果,果通常不开裂,少数呈蓇葖状开裂,有果柄,少数无果柄;种子通常有假种皮,有丰富而嚼烂状的胚乳和微小的胚。
生长环境
番荔枝科是热带植物区系的主要科,喜生于气温较高而潮湿的林中。该科大部分为高大木本植物,在热带雨林中常居于高林层。
分布范围
番荔枝科植物广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以东半球为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西藏。
下级分类
番荔枝科分为4亚科(蒙蒿子亚科、Ambavioideae、番荔枝亚科、Malmeoideae)约120余属,2100余种;在中国分布着24属,103种,6变种。
主要价值
番荔枝科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近缘类群之一,也是热带植物区系中常见科之一。番荔枝科的大部分植物为高大木本植物,木材坚硬,树干挺直,适于建筑、家具等用材,如暗罗属、藤春属和银钩花属等植物。茎皮纤维坚韧细长,民间常用作编织绳索或作引火绳,如瓜馥木属、皂帽花属、假鹰爪属、野独活属和暗罗属等植物。芳香植物有依兰鹰爪花爪馥木等植物的花可提取香精或芳香油,如“依兰依兰”油,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化工原料,瓜馥木花油和鹰爪花香精油等。药用植物有瓜馥木、鹰爪花和假鹰爪等,主治风湿骨痛、跌打等。水果植物主要是番荔枝属植物。
此外,对于番荔枝科的化学成分和活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全球学者先后从该科植物中发现了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类、萜类、黄酮类、聚酯类等。其中,生物碱类成分广泛分布于番荔枝科各属植物中,是该科中研究最多的一大类成分。其结构多样,生物活性广泛,特别是抗肿瘤、抗寄生虫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活性,颇具研究价值。其中,从番荔枝科已有研究报道的各属植物中,按照生物碱结构类型分类,得到最多的是阿朴啡类,其次为异喹啉类,另外还有原小檗碱类、马兜铃内酰胺类、吲哚类、氮杂芴酮类、氮杂啡类、嘌呤类等。
参考资料
番荔枝科.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9 10:12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