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绣
畲族传统技艺
畲绣,即畲族刺绣,是独属于畲族人民的一项传承技艺,是从古老的绣香袋发展而来的刺绣工艺。作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畲绣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畲绣,是独属于畲族人民的一项传承技艺,是从古老的绣香袋发展而来的刺绣工艺。李调元《南越笔记》载:“女初嫁,垂一绣袋”。后来发展为绣帐额、枕面、围腰、衣领、袖口、裙边、鞋面、扇心、女子绑腿和围涎、围项、童帽、肚兜等生活衣着用品。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古时,刺绣多为妇女所作,她们在穿针引线、缠缠绕绕之间,妙手生花。每个畲族乡村都有几个刺绣、编织能手。
畲绣手艺在民间也被叫为“做花”或“绣花”。畲族妇女喜欢在衣裳的领上、袖口、衣襟边和围裙上,刺绣各种花鸟和几何纹样,甚至有人物,形成一种美丽的图案花纹。
畲族刺绣的纹样很多,最常用的是尖牙纹和蜈蚣脚纹,植物图案有牡丹、梅、桃、荷、菊、兰等;动物图案有龙、凤、鹿、羊等,富有畲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畲族刺绣,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大多以红色为基调,配以黄色、绿色、白色、蓝色,不仅富有畲族风格,而且效果十分艳丽醒目。
畲绣最大特色在于,完全采用手工平绣,针法以工整的齐针为主,掺合抡针、套针、扭针等,线条细密、绣面细致入微,往往是衣服已破旧,而上面的绣品尚完好。
畲绣工艺复杂,费时费神,全凭手工艺人的艺术感悟和熟练的手上工夫,因此这项技术考验的不仅是手工艺人的耐心,还有她们对艺术的感悟。
畲族自福建入迁苍南,主要居住在高、偏、远的山区,以几十户或几户成村而聚,多与汉族杂处,全县约有畲族人口2.2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3%。苍南地区的畲族人民凭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创造了富有其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畲族刺绣就是其中一种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刺绣艺人男女性别皆有。畲族绣男多以师徒方式来传承,即徒弟拜师学艺,行拜师礼,学徒期一般为三年,期满艺成出师,行谢师礼,可自立门户,地方称“做衫师傅”。如腾垟社区苍北村的李招降、弟弟李招子,兄弟二人十七八岁跟随师父学习刺绣,艺成出师后,两人一起在浙闽边界一带畲族地区从事裁缝刺绣行当,为很多畲族姑娘做嫁衣裳。早年这些做衫师傅平时在家接上门活,遇有订婚畲族女性,则受邀至姑娘家专为制作她们的嫁衣裳,每做一件婚嫁妆都要经过量身、定型、剪裁、缝纫、嵌边、烫衬、刺绣、钉领扣等多道工序,历时数日至十多日以上,其中主要时间花费在刺绣上。畲族绣女多为家族传承,由母亲或奶奶等口耳相传,自小开始学习刺绣,同编织彩带一样,刺绣也是衡量一个畲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之一。她们喜欢在衣服的领口、袖口、衣襟边和围裙上刺绣各种精美的图案,有时还会刺绣出精致的绣帕,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工艺特征
材料和工具
畲族刺绣需要的材料和制作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有绣花针、各种彩线、珠线、剪刀、线排、灰包、布弓、熨斗、襁糊、绣棚(比较少用)等。由于经济所限,丝、绸、棉等面料价格较贵,传统畲族刺绣的底布布料一般使用自己生产制作的苎麻布(当地俗称“老土布”)为主,据史料记载,这种布料是畲族人民用自己种的苎麻,经“脱胶沤渍、搓织麻纱、上车织布”全手工制作的,这个过程包括刮青、漂麻、织麻、上车织布等,其中,织布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穿扣、排纱、梳纱、上浆、品维、开织、下机、浸漂、折叠、压布、染色等十几道工序。由于苎麻布的空隙较其他材质大些,绣者根据面料特点选择苎麻线、棉线或其他绣线,而且不劈线,双股加捻,这样绣出的成品结构紧实,且耐磨性良好。随着工业化生产的不断提高,畲族服装选用自制的布料较少了,新型的棉麻面料不易皱褶、易洗、快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织布。
刺绣针法
与汉族传统刺绣不同,畲族刺绣基本不用绣棚,而是直接在面料上刺绣,不用参考图样,把图案画在布上(或将图案用笔画在纸上,再剪下图案,贴在布上),以图稿或剪纸作底样,然后用各色彩线依样进行绣制。一件刺绣作品是用绣花针,以针为笔,变化运用多种针法而成。畲族刺绣的基础针法主要有平针绣、锁针绣、打籽绣、盘金绣和锁边绣。
(一)平针绣。针法包括齐针、盘针、套和针、错针、戗针和辅导针等,在纹样的轮廓线处用直线从一端到另一端,要求线与线之间排列均匀整齐,线的长短一致,拉线轻重一致,达到绣面针脚匀、齐、密、平的艺术效果。其中,齐针绣又分为直纹绣和斜纹绣,要求起针、落针都要落在纹样的外缘,将纹样盖住;盘针绣针法颇多,有切针、按针、滚针、旋针等;套和针绣其实是表现晕色过渡的针法。这种绣法在畲绣中使用范围最广,主要使用在服斗、拦腰、领底和绣花鞋面等部位。
(二)锁针绣。因其外观像女孩的辫子,故俗称“辫子股针”,由绣线环圈锁套而成,形状像一根锁链环环相连,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装饰性。第一针在纹样的根端起针,落针于起针近旁,落针时将线兜成圈形。第二针在线圈中间起针,两针之间距离约半市分,随即将第一个圈拉紧,以后类推。锁针绣主要运用于拦腰上,突显图案轮廓。
(三)打籽绣。其针法由锁针绣发展而来,将绣线在针上绕一圈,一般是由外向内沿边依序绣制,在近线根处刺下形成疙瘩小结,如珠如籽,注意籽与籽的排列要均匀。它的特点是组织细密,结实耐磨,具有立体感,视觉效果突出,常用于绣制花蕊、果实、梅花鹿身上的斑点。鞋面以及拦腰上的角隅纹样多采用此针法,呈现出星星点点的纹理效果。
(四)盘金绣。又称“平金绣”,先将金银箔纸或锡箔缠绕在丝线上,形成金、银线,再将其盘扭成各种花纹图案,并用色线将盘成的图纹钉固在底料上,故又有“钉线绣”之称。盘金绣适用于花形图案、神仙和人物等带有故事情节的题材上。盘金绣装饰性强,对比强烈,制作精良,成本较高,一般用于畲族拦腰和其他日用品上。
(五)锁边绣。先将针从背面穿过来,向前一点下针,再将后面的两股线穿到针上(也可以直接压在针下面),把线拉紧,如此反复,在结束位置将最后一针直接穿到背面,将线打个死结剪断。该针法用于防止面料边缘松散,起加固和装饰作用。绣出的花纹,也叫犬牙纹,配色精美,主要运用于畲族服饰服斗的边上。
无论哪种针法,畲族刺绣对针迹都力求整齐,疏密得当,讲究平、匀、齐、密、洁、亮,各种线色的配置要协调巧妙,点、线、面要合理布局,绣工精巧且细致,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
畲族凤凰装刺绣
凤凰装是畲族最富有特色的服饰,是畲家女子礼服中的主要装束,多用彩色丝线刺绣在绸缎布面,五彩缤纷、艳丽明快、风格独特,充分体现畲族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对凤凰的崇拜。传统凤凰装分上衣、下衣和头饰(银饰)三部分。上衣俗称大襟绣花衣,刺绣技艺精湛。富有的畲家在女儿出嫁前几个月,都会请几位裁缝师傅到自家制作一套凤凰装和几套陪嫁服装。新娘出嫁时,通常穿绣有八仙或者七仙女图案的上衣。仙女图案表示逍遥、快乐、幸福,凤凰表示如意、吉祥,牡丹表示年轻、美丽。除了婚礼,畲乡各村落每逢喜庆佳节,畲族青年妇女歌手也要穿上凤凰装上衣,戴上特色头饰登台演唱。非歌手青年妇女也要穿上凤凰装上衣,戴上头饰,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捧场。县境内2015年还保存清末民初时期制作的凤凰装上衣3件。
1人刺绣1件完整的凤凰装上衣大约需要1个月时间,完成1套凤凰装大约需要2个多月,1件普通上衣也要20多天。因工艺精细,费时费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大襟绣花衣刺绣工艺在多地已经失传。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蓝瑞桃,为传承民族手工技艺,她走访一些老艺人,并仿绣留在绣品的八仙图、双龙戏珠等几十件大襟花边衣出售或赠送给亲朋好友,获得好评。2012年以来,相继有浙江大学教授、闽浙两省几十家民俗文化研究团体和温州电视台等媒体前来采访。
钉花衫是凤凰装上衣,也是畲民礼服,一般是畲族姑娘结婚时娘家作为陪嫁礼物,在婚礼、迎宾、做客、参加对歌或者节日活动时穿着。上衣为黑色大襟右衽,有衬里,面料大多是绸缎、呢类等优质布料。胸前从中线至右侧部分,沿衣襟边缘有一幅色彩鲜艳的图案,绣花图案为四边形,宽4寸,右边长衣在4~5寸,与上边斜沿衣襟边缘而做;左边顺胸前中线延伸至领口,长约6~7寸。图案内容,或花鸟虫鱼,或吉祥动植物,或人物形状,周边围一道及至数道齿状或其他几何图案的花纹。衣领为中、高坚领,领上通圈绣有动植物花纹,领根处围以彩色细布条和多色齿状花纹;衣领布色或用衣服本色,或与袖口所镶彩色布条相同。颌下领口有1个布扣或银、铜衣扣,左右各镶钉1个直径约2厘米红绒球。衣襟右侧腋下处无衣扣,但缝有一对布条供穿着时固定之用。上衣后裾长于前裾,衣襟两侧开衩,右襟开衩处缝有1粒布扣,有的还在右侧两襟缝1个口袋。袖口绣有数色花纹图案,袖端向外翻折,并缀以数道宽窄不一的红边或红缘相间之布条做装饰。
凤凰装刺绣技法。凤凰装衣料以自织的苎、棉、蚕丝土布为主,刺绣分为“插花”和“挑花”两种。“插花”是在描好图案的衬底布上用绣花针穿引彩色线,穿插出半凸的各种实体形象。“挑花”是根据图案颜色,编织成彩色图案。这些图案构图严密、配色协调、色彩斑斓、鲜艳夺目,富有民族特色:卷镶在凤凰装领口、襟边的布料颜色要根据服装的布料来调配,如蓝配黑或红,看起来特别鲜艳美丽;两袖口上用与上衣布料不同的五种花边或用彩色线直接刺绣五环,以五环代表畲族盘、蓝、雷、钟、李5个姓氏;每1环的宽度为1~3厘米,环数能多不可少。环肩上的五行跟两袖口上的五环也表示相同的寓意。最精致的还是右胸口上的一块梯形似的画面,上下底和高分别为4寸、5寸和8寸,边沿有直、斜、弯形围绕的栏杆,有“米芽儿”等3种刺绣装饰。配上一条绣有精美图案的飘带挂在右边襟,其长度须和衣服等长。
畲族凤凰装刺绣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选定图案、描稿、制作绣片、配色选线、绣制。
一是选定刺绣图案。在苍南畲族婚礼、节日和其他等重要场合,人们所穿凤凰装上的刺绣图案,均有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畲族做衫师傅正是以此为前提来选定刺绣图案。
二是描稿。尚未出师的做衫师傅,需先用笔按照选定的图案在布料上进行描画并熟记于心,待出师后则无须用笔描绘,而是用针直接在凤凰装上进行纹样刺绣,过程中,会对图案做些适当修改和调整刺绣图案,使纹饰布局更加合理、精美。
三是制作绣片。这个工序相当于汉族刺绣工序中的上绷工艺。先分别用布料和报纸裁出花领衫需要刺绣的部位裁片,如领面、服斗花池,要注意在用报纸裁片时不留缝位,再把报纸裁片均匀刮上浆糊并贴在领面、服斗花池裁片的反面,沿面料裁片1厘米缝位等距离地打斜剪口并刮浆,并翻贴到背面的报纸裁片上做净,用熨斗烫干、压平,最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在反面再浆上一层红色棉布遮盖报纸裁片。
四是配色选线。根据图案内容决定使用什么颜色的线,将不同颜色的丝线并排穿插在线排的齿梳中备用,白色珠线单独放置。畲族纹样极其注重色彩的调和关系,其配色运用了大量高饱和度、高明度的色彩,例如红色、玫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这些色彩在黑、蓝底色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对比效果,整体富有美感,极具典型的民族特征。
五是绣制。根据刺绣图案,灵活运用多种针法进行服斗花池、花脚和领面的绣制。绣完后将绣片的反面刮上一层薄浆,用熨斗烫压平整,并用白色珠线沿已绣好的凤凰、牡丹和瓜果等纹样的外轮廓进行线的描画刺绣;再用金线在花心、花瓶、植物枝干等部位做最后的点缀。
畲族刺绣图案纹样主要有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故事纹样、几何及其他纹样等。植物纹样包括有荷花、牡丹、菊花、石榴、梅花、莲、桃、兰、竹等;动物纹样包括有梅花鹿、凤凰、鸳鸯、龙、蝙蝠、鹿、山鸡、鳌鱼、仙鹤、蝴蝶等;人物故事纹样有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七仙女、金童玉女、老寿星等;几何及其他纹样有菱形纹、三角形纹、云纹、水波纹、叶纹、“与”“寿”字纹等。
畲族刺绣的装饰纹样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出现,通过不同形式的融合、均衡、叠加、对称、连续排列等处理,使纹样的整体感更加丰富,主要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连续纹样等。单独纹样多表现为一个整体图面,多以花卉、人物故事、吉祥图案为主,主要用于女上装服斗以及绣花鞋。适合纹样有固定的外轮廓,可以限制图案造型,这一纹样形式丰富、优美、巧妙、装饰性强,多集中应用于服装的拦腰上。角隅纹样,以抽象为主,左右对称,多出现在衣领、衣襟、袖口、围兜边缘等处。连续纹样常以连续花草的排列形式,一条条装饰在服装的开襟部位,形成镶边装饰。此外,也会分布在上装衣领、女下装、拦腰、绑腿等。
工艺流程
浙纺标T/ZFB 0041—2023《畲绣》编制主要依据和参考GB/T 38029—2019《苏绣》、DB52/T 1614—2021《侗绣》、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和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设置了基本安全性能指标和常用的强力以及色牢度指标,同时结合畲绣服装融入生活、适应劳作的应用场景特点,设置了耐光色牢度、纰裂程度、起球等指标。
T/ZFB 0041—2023《畲绣》框架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7个部分组成。标准工作组经过集中研讨和修改,并向相关机构、专家及代表企业征求意见,确定了畲绣、畲绣针法、畲绣纹样3个术语和定义。畲绣是指具有畲族文化特征的纹样、采用畲族刺绣针法及技艺的服装、服饰品、工艺装饰品。畲绣针法是指采用畲族刺绣技艺的针法。基本针法包括平针绣、锁针(锁链)绣、打籽绣和锁边绣等。畲绣纹样是指符合畲族文化特征的刺绣纹样。包括植物、动物、人物、器物、几何、文字符号等纹样,在绣品上通常以独花纹样或二方连续纹样为主要形式出现,色彩多以蓝、红、黑、绿、黄、紫色组合。结合专家研讨以及企业产品特点,规定了T/ZFB 0041—2023《畲绣》适用于以机织物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畲绣产品。
在设置要求时,考虑到畲绣产品的质量保障,标准中对于畲绣原材料中的绣布和绣线的种类及质量要求提出了明确规定。考虑到非遗产品的传承与发展,标准中区分了传统制品和现代产品的要求。标准中对于服饰附件、装饰件也提出了定性的质量要求,保障整件产品质量。标准中对成品的外观要求结合了机织服装常见的外观缺陷以及加工生产现状,设置了破损、疵点、平服性、缝制质量、美观性、规格尺寸偏差等多方面的要求。成品内在质量包含了安全性能、纤维含量允差、强力、水洗尺寸变化率、色牢度以及洗后外观要求。
T/ZFB 0041—2023《畲绣》要求中设置了原辅材料的要求,传统产品的刺绣底布一般选用苎麻布、棉布、亚麻布、莨绸,现代产品可选用其他纺织织物。传统绣线主要采用2~3股棉纱线,部分采用丝线、金银线。色泽、细度均匀。绣线耐洗色牢度沾色应不低于3级,耐干摩擦色牢度应不低于3级,耐湿摩擦色牢度应不低于2~3级。服装、服饰品的钮扣、装饰件、拉链等附件应表面光洁、无毛刺、无缺损、无残疵、无可触及锐利尖端和锐利边缘。
T/ZFB 0041—2023《畲绣》成品的外观结合了机织服装常见的外观缺陷以及加工生产现状,设置了破损、疵点、平服性、缝制质量、美观性、规格尺寸偏差等多方面的要求。
标准中要求附件的表面光洁、无毛刺、无缺损、无残疵、无可触及锐利尖端和锐利边缘;要求面料无破损、无污渍、无明显疵点且各部位色差不低于3~4级,特殊设计除外;要求刺绣图案与设计图纸或确认样相符,无漏绣、错绣和图案走形;要求刺绣部位正面针法平整,绣线压线方向一致、整齐,无绣线过紧、漏底和因绣线过松而出现的浮线,刺绣背面应平整,无杂乱线结;要求各部位缝制平服,线路顺直、整齐、牢固,针迹均匀,上下线松紧适宜,无跳线、断线,起止针处应回针缉牢,不应有毛边外露,缝制线迹无脱缝、漏缝,死线头应不大于1 cm;要求熨烫平整、无死皱印,不应有烫黄、沾色、水渍及亮光。
T/ZFB 0041—2023《畲绣》中对规格尺寸允许偏差也进行了规定:规格尺寸≤10 cm,允许偏差±0.5 cm;10 cm<规格尺寸≤50 cm,允许偏差±4%;规格尺寸>50 cm,允许偏差±2.0 cm;对称部位互差≤1.0 cm。
T/ZFB 0041—2023《畲绣》要求成品的安全性能符合GB 18401的要求,儿童及婴幼儿产品还应符合 GB 31701 的要求。各项目的指标要求参照《苏绣》标准,并进行了测试论证。
T/ZFB 0041—2023《畲绣》联合当地政府发布的地方标准《畲绣技术规范》,配套《畲绣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用于景宁县刺绣协会为农村闲散妇女提供绣娘职业培训。截至目前,当地已累计开展畲族刺绣线上线下培训36期,受训人数达到5000多,培训出上百位绣娘。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畲绣,即畲族刺绣。在畲族的传统文化中,当畲族姑娘新婚时,将刺绣师傅请到家中来,定制一套新婚服饰;男子则做一件长衫,领口刺绣边。手工畲绣较机绣更为精致而饱含心意,但同时由于耗时长,利润较少,手艺正在逐渐失传。
作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畲绣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许多手工技艺一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发展,古时畲族妇女人人都会的畲绣手艺如今也面临着传承的难题。
随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推进,畲族刺绣不仅拥有独立的手工艺产品市场,更多应用于民族风格的家纺织品、服装、服饰品、工艺旅游纪念品等诸多产品中,成为畲族民族文化及文创产品特色标志之一。因此,全国各地畲族地区都把畲族刺绣作为一项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加以推广应用。由于畲族刺绣长期以来都是师傅带徒弟方式传授,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没有系统科学规范的工艺技术标准和流程可参照执行,当老一辈手工艺人相继老去,年轻一代青黄不接,在各种利益驱使下,市场上出现大量良莠不齐的畲族刺绣相关产品,严重影响了畲族刺绣的形象和品质,不利于畲族刺绣产业化发展。
保护措施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有着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历史,包括传统节日、传统工艺等各个方面,畲族刺绣便是畲族优秀传统工艺之一,2011年畲族服饰(刺绣)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苍南畲族刺绣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苍南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以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两手抓,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并举的办法,多方位入手,科学、规范、有序地推进苍南畲族刺绣的传承保护。
2014年1月,畲族刺绣被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列入景宁畲族自治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8月,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及畲族传统手工技艺,景宁县妇联携智联培训中心开展了传统手工技艺(畲绣)培训。
2021年6月,罗源县畲族文创制作(畲绣)培训班在霍口畲族乡福湖村正式开班,培训班增进了畲族绣娘对畲族刺绣文化的深入了解,提升她们畲族刺绣传统手工技艺,拓宽妇女创收新渠道、新路子。
2023年2月24日,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发布《关于批准发布〈畲绣〉团体标准的通知》。根据《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由景宁畲族自治县刺绣协会为主起草的《畲绣》ZFB团体标准批准发布,标准编号分别为 T/ZFB 0041-2023自2023年3月24日起实施。
2024年6月,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2024年第一批“浙江制造”标准培育计划,景宁县刺绣协会主导起草的《畲绣》成功入选,这也是景宁县首个非遗传承领域项目获得“浙江制造”标准立项培育。
目前苍南县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蓝瑞桃为主要负责人开展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并制定并落实“八个一”保护计划,在岱岭乡畲族博物馆建立了畲族刺绣传承基地,收集实物进行陈列展览,免费对外开放,同时定期开展刺绣培训,培养畲族刺绣艺术人才。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展示展演活动,促进社会公众对畲族刺绣的了解和认知。开展各种教学培训、体验活动,包括“非遗学堂”“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扩大社会影响,让畲族刺绣后继有人。
传承人物
雷英,福建霞浦县畲绣工艺源自崇儒畲族乡上水村,上水村是远近闻名的“手工刺绣畲族服饰”的裁缝聚集地,非遗畲绣技艺传承人雷英女士自幼耳濡目染,跟随母亲学习畲族服饰制作及传统刺绣工艺,继承了霞浦畲族独有的古法服饰刺绣手工技艺,屡获嘉奖。
夏安静,浙江景宁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畲绣”代表性传承人,现任景宁凤舞银针畲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景宁畲族刺绣协会秘书长。主要从事畲绣研究与制作、畲族靛染研究与复兴、布艺工艺品开发等。2019年10月,由浙江省妇联携手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的寻找百名精湛技艺“女红巧手”活动,景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畲绣”代表性传承人夏安静喜获浙江省百名“女红巧手”。
蓝瑞桃,浙江苍南岱岭畲族乡女子,畲族刺绣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刺绣,能刺绣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花纹鸟兽图案。
社会影响
畲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用色醒目、朴中见真、拙中见善、简中见美,是畲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畲族传统服装、腰带和围裙等服饰品上通常会以刺绣来进行纹样装饰,这些图案花纹具有独特的民族语言,寓意吉祥、配色绚丽。畲族刺绣既是畲族的点睛之物,更是几千年畲族族群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畲绣基本针法包括犬牙绣、平针绣、锁链绣、打籽绣和锁边绣等,近年来畲绣在工艺上博取众家所长,大胆吸收了其他民族针法如劈丝绣、盘金绣等技法,在保持畲族刺绣核心技艺与风格特征的同时, 与时俱进,使畲族刺绣更加丰富多彩,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2011年畲族服饰(刺绣)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畲族传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随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推进,畲族刺绣在手工艺产品市场以及民族风格的家纺、服装、服饰品、工艺旅游纪念品等诸多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畲族刺绣产品成为畲族民族文化及文创产品特色标志之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4 15:2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