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名
疝(Hernia)是指体内器官或部分器官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透过先天或后天产生的弱点或疝口进入到其他部位的病症。此病可出现在头、胸和腹部,但以腹部最常见。疝可以根据其内容物是否突出体表分为内疝外疝;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脑疝膈疝腹壁疝等。主要原因是组织结构薄弱或缺损,或者异常的腔内压力增高。
流行病学
疝以腹壁疝的发病率最高,其中腹股沟疝发病率最高;脑疝膈疝等没有确切发病数据。
疾病类型
根据疝内容物是否突出体表,将疝分为内疝外疝。根据发生部位,将疝分为脑疝、膈疝、腹壁疝等。
颅内压升高引起部分脑组织移位,当移位超过一定的解剖界限时则称之为脑疝。常见类型有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疝)。
指腹腔内脏器(最常见是胃)通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常见类型有食管裂孔疝、膈肌疝、胸骨旁疝等,以食管裂孔疝最为常见,占膈疝的90%以上,该病在亚洲一般人群发病率为0.52%,但多数滑动性食道膈肌裂孔疝因症状隐匿而漏诊。以老龄女性患者多见。
指多由腹腔内压力增高或与腹壁组织结构薄弱联合作用,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薄弱、缺损区域或自然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的疾病。腹壁疝分腹内疝与腹外疝两种,临床以腹外疝较为常见。腹外疝又可分为腹股沟疝、股疝、脐疝、腹部切口疝、腰疝、闭孔疝及会阴疝等,以腹股沟疝最为常见。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大网膜膀胱卵巢等。
病因
组织结构薄弱或缺损,或者异常的腔内压力增高是导致疝的主要原因。
发病原因
由颅内压升高且颅内各分腔之间压力不均衡引起的。常见病因有颅脑损伤颅内肿瘤颅内脓肿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寄生虫病、慢性肉芽肿、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
食道膈肌裂孔疝主要因为反复吞咽导致膈肌食管膜的退化松弛,膈壶腹的松弛、腹内压力的增加以及反复的干呕或呕吐也是导致裂孔疝的因素,还包括妊娠、贲门食管手术史、腹腔积液、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先天性食管发育不全等。膈肌外伤、贲门食管手术史是导致膈疝的常见原因。
由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引起。常见的病因有先天发育因素、手术切口、腹壁外伤、感染、肝硬化失代偿、腹腔内巨大占位性病变、老龄腹壁肌肉变弱以及腹腔脏器萎缩导致自然空隙加大等。此外,遗传、性别、年龄、吸烟、肥胖等也与腹壁疝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诱发因素
对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不恰当的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过快过多,可诱发脑疝的形成。同时,不适当地搬动患者、输液过量过快也是诱发因素。
膈疝与腹壁疝会由排尿困难、便秘、咳嗽等病理性因素诱发加重,其他如妊娠、婴幼儿啼哭等也是诱发因素。
症状
不同部位的疝临床症状不同。
典型症状
疝可以发生在人体多个部位,不同部位的疝表现不同,在此介绍几种较为常见且症状较为典型的疝的表现。
腹股沟疝
轻者腹股沟区出现沉重感或钝性不适感,有时伴有肉眼可见的膨出。随着病情发展,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于站立、行走、咳嗽、负重、儿童哭闹时肿块明显,平卧或用手推时肿块减小或消失。
大的斜疝可掉入阴囊,巨大的斜疝不易还纳入腹。男性患者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大网膜乙状结肠等;女性患者疝内容物除了为肠道外,也可以为卵巢输卵管。股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常表现为不可回纳的腹股沟韧带下方包块,内容物为肠管时易导致肠梗阻及肠坏死。
脐疝
多见于婴幼儿,在小儿哭泣或便秘时脐部肿块突出,安静时疝块消失,很少发生嵌顿和绞窄。成人脐疝常出现于肝硬化等原因导致的大量腹水时,也可见于肥胖患者、妊娠后。
脑疝因疝入的脑组织功能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小脑幕裂孔疝的主要症状是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瞳孔增大等;枕骨大孔疝则会出现意识模糊、血压高、心率减慢、呼吸骤停等改变。
滑动性食道膈肌裂孔疝常无症状,有症状的患者常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类似症状,包括烧心、反酸及吞咽梗阻感。疝入胸腔的裂孔疝可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出现的几率较滑动性疝低,常表现为上腹或胸骨后疼痛、呕吐、干呕、吞咽困难及呼吸压迫急促等。膈疝根据疝入内容物性质症状表现不一致,可有呼吸压迫感、上腹疼痛及不全性梗阻等症状。
伴随症状
就医
如果腹部、会阴部出现无法解释的肿块或隆起,或者是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胸背部放射痛、腹痛、排便排气不畅等症状,请及时就医。
诊断流程
首先,医生会进行详细问诊,病史采集内容包括:
其次,医生会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
就诊科室
腹壁疝就诊普外科或胃肠外科;膈疝就诊胸外科或胃肠外科;脑疝就诊神经外科。
相关检查
不同部位发生的疝需要安排不同的辅助检查,比如:
裂孔疝的诊断主要依赖于X线食道造影、胃镜及CT检查;
头颅MRI或CT可以辅助脑疝的诊断;
腹股沟疝、脐疝等诊断常不依赖于辅助检查;
CT可帮助确立腰疝及闭孔疝等少见疝的诊断。
影像学
超声可用于鉴别不同的腹股沟区包块,提高诊断灵敏度;
CT能显示整体结构和细节,指导复杂疝术式选择。
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检查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是否增多,水、电解质含量是否紊乱,可以辅助判断是否有绞窄或坏死。
影像学
CT、MRI可以显示脑部病变具体部位,也可以显示受压脑组织的位置、形态变化,辅助脑疝的诊断。
血气分析
对于已经发生呼吸抑制的患者,可用于监测血氧浓度的改变。
胸部X线
是诊断膈疝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也是目前诊断食管裂孔疝的主要方法。
胸腹部CT
对膈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最高,敏感性达71%,特异性达100%。
胸腹部CT可一次性连续扫查,不仅能显示膈肌损伤,还能判断胸腹腔脏器有无移位,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腹外疝,尤其是腹股沟疝,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还应注意与以下情况鉴别:急性阴囊疾病如睾丸扭转、附睾炎;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软组织肿瘤、脓肿、圆韧带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脑疝部分症状可能与严重脑损伤、脑水肿血肿等类似,可通过特征性体征、CT、MRI检查等进一步明确。
最常见的膈疝是食管裂孔疝,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食管裂孔疝的鉴别诊断包括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以及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烧心或反流的其他疾病。这些疾病包括食管炎、食管动力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冠状动脉疾病。虽然在诊断食管裂孔疝时,无需为排除这些诊断而进行评估,但对于存在难治性症状的患者,可能有必要进行评估。
治疗
不同部位疝治疗原则不同。腹外疝若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最终影响日常工作;若疝发生嵌顿或绞窄会威胁生命。因此,除婴儿脐疝、腹股沟疝可能自愈,及年老体弱且症状不明显的患者之外,腹外疝一般均需要及时入院进行手术治疗。
脑疝是临床危重症,治疗目的为力争挽救患者的生命,可内科治疗减轻脑水肿,必要时应紧急手术清除血肿或切除部分颅骨,以降低颅内压。
食管裂孔疝在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时,通常不需要治疗。若因膈肌损伤引起的膈疝,则需要尽早进行手术,以免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及疝内容物嵌顿。
急性期治疗
所有疝急性发作均需要急诊就医治疗。
一般治疗
无需进行手术的患者,可视情况做以下处理:
导致婴儿腹股沟疝的腹膜鞘状突未闭在出生后仍可能自行闭合,部分腹股沟疝可能自行愈合,但在出生6个月以后闭合可能性很小,因此择期手术推荐在出生后6个月以后。
年老身体非常瘦弱或伴有严重合并疾病,如临床上不可控制的恶性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的患者等,将包块回复后,用疝气带软压垫顶住疝出口,阻止肿块突出。但长期使用疝气带,会增加疝嵌顿的发生概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的可能,若有这些迹象,建议及时手术。
无症状者或疝块极小,可密切观察,如症状持续进展,有手术指征,建议及时手术。
评估颅内压增高、脑疝患者的循环及通气情况。有呼吸困难者,应紧急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床头抬高30度,有利于静脉回流。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性药物。对所有术后疼痛明显者,可给予适当镇痛药,可能存在感染者酌情使用抗菌药。
应按颅内压增高的处理原则,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盐水及利尿药物,以减轻脑水肿。
食管裂孔疝症状轻微者,可给予抗酸药、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以减少胃酸分泌、促进食管排空、缓解胃酸反流带来的症状。
手术治疗
成人疝及绝大多数的儿童疝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获得治愈,目前不存在适用于所有疝的“金标准”手术方式,不同手术的优缺点各不相同,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修补。
需要注意的是:嵌顿疝需进行急诊手术,高分子修补材料有潜在排异和感染的风险,临床应把控适应证,这类材料一般不用于急诊手术。
术后并发症
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血清肿或血肿、尿潴留、膀胱损伤和浅表切口手术部位感染;而在疝修补术后较晚期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持续性腹股沟区疼痛及疝修补术后神经痛、睾丸并发症、深部切口或补片感染、疝复发,以及补片移位和侵蚀。
经过药物治疗,颅内压增高仍不能得到控制或者难以确定病因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姑息性手术,如侧脑室外引流术、脑脊液分流术、血肿清除术、颅骨切除减压术。
对于存在反流性食管炎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淤滞症、食管裂孔旁疝和巨大裂孔疝,或怀疑有癌变的食管裂孔疝患者,可进行疝修补术、抗反流手术。
对于膈肌损伤引起的膈疝,在治疗危及生命的创伤及休克后,及时进行手术。
中医治疗
对于疝的治疗没有确切方法,但是通过抚触、穴位按摩护理,可对疝相关手术后卧床引起的便秘等状况进行改善。
预后
腹外疝在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后,大部分可以达到痊愈。若治疗不及时,疝增大影响生活,严重者出现嵌顿或绞窄,可导致肠坏死,甚至休克。手术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但术后有一定复发率,总体复发率为1%~2%。
脑疝预后极差,死亡率、致残率高。其预后的关键取决于原发病变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对脑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膈疝预后一般较好,膈肌损伤程度、患者年龄、并发症、术后合并症及肺功能是与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42
目录
概述
流行病学
疾病类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