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疔
中医病名
疫疔,中医病名。疫疔是皮肤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种特殊疔疮,具有传染性,又称为“鱼脐疔”、“紫燕疔”。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可发生走黄。本病多见于从事畜牧业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
名词解释
疫疔是皮肤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种特殊疔疮,具有传染性,又称为“鱼脐疔”、“紫燕疔”。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可发生走黄。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
病因
本病多因感染疫畜之毒所致。
病机
由于感染疫畜之毒,阻于皮肤之间,以致气血凝滞,毒邪蕴结而成。疫毒内传脏腑则致走黄。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一般在1—3天后发病。初起发痒,继则出现红色斑丘疹,单发或多发,奇痒不痛,伴轻微身热:第2天顶部变成水疱,内有淡黄色液体,周围肿胀掀热。第3—4天,水疱干燥形成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并在坏死区周围再发成群绿色小水疱,疮形如脐凹,类似牛痘为其特征:同时局部肿势散漫增剧,软绵无根,并有臖核肿大。伴有发热,头痛骨楚,周身不适等症状。
辅助检查:血液培养或疱液涂片培养可发现革兰氏阳性炭疽杆菌。
鉴别诊断
1、颜面部疔疮疮形如粟,有脓栓,坚硬根深,锨热疼痛;无水疱及鱼脐征象,色不黑;无疫畜接触史。
2、丹毒皮色鲜红,色如涂丹,边缘清楚;若有水疱也无鱼脐征;常有反复发作史。
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本病多由皮肤损伤,而后感染疫毒,阻于肌肤,气血凝滞、邪毒蕴结所致。治疗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应注意预防。
证治分类
1、疫毒蕴结证
证候:患部皮肤发痒,出现蚊迹样红斑,继而形成水疱,破溃后形成黑色溃疡,疮面凹陷,形如鱼脐,疮周肿胀,绕以绿色水疱;伴有发热,骨节疼痛,甚则壮热神昏等;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当归、芍药、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 初、中期宜消肿解毒,用玉露膏掺蟾蜍合剂或升丹外敷。若无蟾蜍合剂或升丹,可用蟾酥丸研细代之。
2、 后期腐肉未脱,改掺10%蟾酥合剂或五五丹;腐脱新生,掺生肌散。
转归预后
10一14天后,如中央腐肉与正常皮肉开始分离,或流出少量脓水,四周肿势日趋局限,身热渐退者,为顺证。以后坏死组织渐渐脱落,约3-4周痊愈。若局部肿势继续发展,伴高热神昏,痰鸣喘急,身冷脉细者,为并发走黄之象。
预防调护
1、隔离患者,病人所用敷料均应焚毁,所用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2、加强屠宰管理,及早发现病畜,予以隔离或杀死。死畜须深埋或焚毁。
3、疫疗患者接触过的皮毛,应进行严格消毒,流行区对牲畜进行预防注射。
4、制造皮革和加工羊毛工人,在工作时应该用橡皮手套、口罩保护。
文献摘要
《证治准绳》:“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具有紫疱;疫疔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5 13:08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
病机
临床诊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