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
汉语成语
病入膏肓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成公十年》。
成语出处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日:“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病入膏肓”。
成语典故
晋景公梦见一个厉鬼,披的长发拖到地上,捶胸跳跃,说:“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请求为子孙复仇。已经得到天帝的允许了!”厉鬼毁掉宫门、寝门走了进来。晋景公害怕,躲进内室,厉鬼又毁掉内室的门。晋景公醒来,召见桑田的巫人。巫人所说的和晋景公梦见的情况一样。晋景公说:“怎么样?”巫人说:“君王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
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缓给晋景公诊病。医缓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真是好医生啊。”于是馈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
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去。
成语寓意
晋景公得了重病,请来秦国有名的医生来医治,由于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没有办法医治,晋景公就打发医生回秦国去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要早点想办法解决,在事物还没有扩大影响之前,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要到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才去解决,以至于造成很大的损失。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主谓式成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
运用示例
金·王若虚《王内翰子端诗近来陡觉无佳思》:“功夫费尽谩穷年,病入膏肓岂易镌。”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吾观刘琦过於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生哽咽良久,自言知罪,但求拯救。莲曰:‘病入膏肓,实无救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6 12:1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