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
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简介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只有部分微生物可以侵犯人体引起疾病,这些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病原微生物与人类之间进行着长期而复杂的斗争,病原微生物通过不断繁殖、变异和进化,增强自己的毒力或致病力是人类疾病的罪魁祸首,人类则通过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消灭、排出、战胜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生存的场所,医学上称为病原体的宿主。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
感染和免疫是一对矛盾,其结局如何,根据病原体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如果宿主足够强壮,可以根本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体也多半会逐渐消亡,于是患者康复;如果宿主很虚弱而病原体很凶猛,则感染扩散,病人将会死亡。
除了宿主自身的力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和其它措施的协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疾病是可以很快治好的。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进步,总是能够不断控制和消灭有害人类和动物的微生物。
有研究表明,浇灌粪肥的蔬菜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离施肥时间越近,蔬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用自来水浸泡、冲洗等方法对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肠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冲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杀灭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组成及结构,可将其分为三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衣包裹核酸构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朊粒是一种感染性蛋白质分子,能够引起动物和人类脑组织慢性海绵体变性,如疯牛病及人类的库鲁病。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由裸露的DNA盘绕形成原始核质,没有核膜和细胞器,包括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属于广义的细菌范畴。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包括真菌、原虫等。此类微生物具有核膜和复杂的细胞器,如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及引起皮肤病的霉菌等。
结构与生物特性
细菌(bacteria)的生物学分类属于原核细胞生物界,广义的细菌概念包括所有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螺旋体;狭义的细菌的概念专指其中的细菌。它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最具代表性,一般情况下通常是指狭义概念的细菌。
1.细菌的大小形态细菌是肉眼看不见,需经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一千倍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由于细菌是透明的,因此,要经过染色,才可以看见它们的轮廓、形态,甚至结构。通常,电镜观察细菌的超微结构时用nm(1/1000μm)测量其大小,光镜观察细菌时用μm(1/1000mm)测量。当然,不同的细菌,甚至有时同一类细菌也可因菌龄、细菌生长所处的环境因素不同,其大小、形态都有不同或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临床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是革兰染色法。经过革兰氏染色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紫色的是革兰氏阳性菌,红色的是革兰氏阴性菌。由于两类细菌的细胞壁结构不同,决定了其染色性不同,且对人体的致病性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较大差异。结核杆菌革兰氏染色法不着色,经抗酸染色后呈红色。
2.细菌的分类细菌的分类是根据每种细菌各自的特征,并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门别类,以不同等级编排成系统。有两种分类法:①以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依据的表型特征分类法;②用化学分析和核酸分析,以细菌大分子物质(核酸、蛋白质)结构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
细菌的分类等级和其他生物相同,依次为界(kingdom)、门(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细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属和种。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将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归成一个菌种;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菌,称为株(strain)。株的建立是从一次单独分离物的单个原始菌落传代的纯培养物,例如,从10个肺结核患者的痰液中分离出的10株结核分枝杆菌
3.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根据形态特征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4.细菌的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各种细菌都具有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四部分。细胞壁是位于细菌的最外层的一层质地坚韧而略有弹性的膜状结构,其化学成分复杂,并随着不同细菌而异。细胞膜是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单位膜,其主要功能是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等作用,是细菌渗透屏障和赖以生存的重要结构。细胞质是细胞膜所包裹的溶胶状物质,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和脂类,是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场所。细菌的核质具有细胞核的功能,决定细菌的生命活动,控制细菌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多种遗传性状。细菌的基本结构对于细菌的鉴定及致病性、免疫性都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细菌质粒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中。
(2)细菌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除了具有基本结构外,还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特殊结构。
①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在细胞壁外形成一层界限较为明显,质地均匀的黏液性物质,其厚度大于0.2μm,称为荚膜。荚膜充当分子筛和黏附素的作用,并具有抗原性及抗吞噬的功能。
②菌毛。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附着的一种细短而直感的蛋白性丝状物,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后者可在细菌之间传递遗传物质,如使细菌获得产毒或耐药性等新的遗传性状。
③鞭毛。鞭毛由蛋白质构成,是细菌的运动结构。弧菌、螺菌、占半数的杆菌及少数球菌由其细胞膜伸出菌体外细长呈波状弯曲的蛋白性丝状物,使细菌可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由运动,具有抗原性,与致病性有关。
④芽孢。芽孢是某些革兰氏阳性细菌在不利于生长的环境中形成的有抗性的休眠体,增强细菌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能否杀灭芽孢是临床判断灭菌效果的一项指征。
5.细菌的致病物质细菌的致病物质主要包括细菌的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酶及毒素。
菌体表面结构有两类,一类具有黏附作用的结构,如磷壁酸、多包被、菌毛等;另一类是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结构,如荚膜、微荚膜、A型链球菌的M蛋白、金葡菌的A蛋白等。侵袭性酶是细菌合成分泌的胞外酶,一种有抗吞噬作用的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可在细菌周围形成纤维蛋白包裹层,抵抗人体吞噬细胞和补体、抗体的作用,保护细菌。另一种可帮助细菌在体内扩散的酶,如A型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
细菌的毒素有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在细菌死亡裂解时释放,对人和动物有毒性,被称为内毒素,其主要成分是类脂A。由于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内毒素类脂A化学组成相似,因此对人类产生的致病作用也相似,主要是引起机体发热、白细胞数量的改变、内毒素血症和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重度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时,大量内毒素直接激活凝血系统,最终导致严重的临床综合征而死亡。外毒素是由活致病菌产生的蛋白性物质,又称为分泌性毒素,毒性强烈且具有组织器官特异性。根据外毒素作用靶细胞的不同,外毒素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8 11:1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