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食管炎
病症名称
病毒性食管炎致病微生物是疱疹病毒,故又名疱疹性食管炎。主要症状系胸骨后异物感或胸骨后疼,吞咽疼和吞咽困难,偶有食管出血。轻微感染多无症状。
病因
病毒性食管炎主要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也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但很罕见。本病多见于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紊乱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化疗、放疗、激素治疗、AIDS以及局部创伤均可增加机体对疱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许多患者有近期病毒感染的病史。近年随着肾移植和应用免疫药物的增加,该病发病率有所增加。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系胸骨后异物感或胸骨后疼,吞咽疼和吞咽困难,偶有食管出血。轻微感染多无症状。内镜检可见食管远端有小疱、大小不一的钻孔样溃疡,基底有明显充血、水肿,黏膜变脆,触之易出血。溃疡处活检示急性或慢性炎症,可见巨细胞核内包涵体及早期活检组织进行病毒培养为阳性。3~4周后疱疹病毒补体结合试验1:64为阳性。食管双重对比钡透可见散在、多个浅表溃疡。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本病确诊需要细胞学、病理学和病毒培养检查 利用毛刷细胞学采集标本,在鳞状上皮细胞内找到包涵体,24小时可获结果。利用纤维胃镜在溃疡边缘处取材活检阳性率高。病程晚期取材难度大,利用病毒培养可在24~72小时获得结果。
(2)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 可作出诊断。免疫组化染色用福尔吗啉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用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多克隆抗体、多抗体ABC法进行;原位杂交用单纯疱疹病毒DNA探针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病变上皮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核、巨细胞包涵体等均呈强阳性,原位杂交见细胞核阳性。
2.其他辅助检查
(1)食管吞钡检查 在正常的黏膜上发现孤立的溃疡为特征,病变早期呈浅圆或卵圆形,后期溃疡融合形成斑块。但多数患者该项检查往往未见异常。
(2)胃镜检查 早期可发现在完全正常的黏膜上有浅表孤立的小溃疡,数毫米至几十毫米,溃疡间黏膜完好;后期可见溃疡融合,黏膜变脆,呈弥漫性破溃和出血,并可有白色斑块样改变。
诊断
在病毒流行期间,病人以全身酸疼、咽喉疼、上呼吸道感染者,或免疫受损者伴有食管症状应疑有病毒性食管炎。内镜见有典型钻孔样溃疡。食管钡透有散在浅表溃疡则支持疱疹病毒感染,再进一步做活体组织检查或培养等确诊。
鉴别诊断
1.食管巨细胞病毒感染(CMV)
食管CMV感染常可伴有其他内脏感染,因此常可在胃、肠黏膜及黏膜下发现CMV。免疫重度抑制而长期存活的患者,CMV常可引起食管溃疡,且易合并HSV、真菌及细菌感染。如果并发念珠菌感染或者胃酸反流,则患者常伴持续性胸骨后疼痛。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偶尔可在成年人导致食管的带状疱疹和在儿童导致食管出现水痘,一般能自愈。然而,在重度免疫抑制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VZV可导致坏死性食管炎。食管中既可见到疱疹也可见到融合成片的坏死灶。食管刷取物和活检标本中可见到HSV感染中类似的表现,但免疫组织学检查可将两类感染区分开来。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食管可成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原发部位,可出现多个小溃疡。临床表现有发热、腹泻、吞咽疼痛及一过性的皮疹。
4.乳头瘤病毒感染
乳头瘤病毒可导致正常人鳞状上皮长出和扁平湿。乳头瘤病毒感染食管较肛门、会阴部少见,病变为皮肤和扁平湿的一种翻版。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食管乳头瘤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如果进行治疗,应用干扰素大多有效。大的病变需在内镜下进行摘除。
并发症
并发症有食管黏膜出血、食管瘘及病毒扩散引起感染。晚期合并症为食管狭窄。
治疗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和更昔洛韦(丙氧鸟苷)都是具有高度活性的广谱抗病毒药物,能抑制疱疹病毒多聚酶,对HSV食管炎均有明显疗效。大多可在1周内收效,但大的溃疡的愈合及被覆上皮的修复则需要较长时间。疗程一般2~3周。近年由于病毒发生突变,已出现抗ACV病毒株,可换用膦甲酸钠,但可导致肾功能不全及血清Ca2+浓度下降,进而引起心脏和神经方面的不良反应。阿糖腺苷(Ara-A)亦具有广谱抗DNA病毒作用,对人类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用药期间需注意其神经毒性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有报道,在免疫功能受损者抗病毒药物与滴度较高的抗病毒人血丙种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合用可获得更好的疗效。如患者伴有念珠菌感染可同时服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连续10天,疗效显著。
预后
本病主要为自限性疾病,上述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
预防
对疱疹频繁复发的患者,应尽量去除或避免诱发因素。以上措施均有助于预防单纯性疱疹感染的发生或原有隐伏性感染的发作。目前,预防单纯性疱疹的疫苗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7:57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