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偷窃又称偷窃癖、偷窃狂,属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患者有反复出现的、难以克服的偷窃欲望和浓厚兴趣,伴偷窃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其偷窃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而是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女性多于男性。多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在病程上有慢性化倾向,较少持续至中年。常伴抑郁、焦虑障碍,也可伴神经性贪食或人格障碍。
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未明,现代很多研究从现实病例出发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很多病理性偷窃的个体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专制,患者家族史中存在精神病或人格明显偏离常态者,而且很多病理性偷窃患者自身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大多数比较要强、好胜、狭隘、自私。大脑萎缩或精神发育迟滞也有可能产生病理性偷窃行为。
临床表现
这一障碍的特征是反复的无法克制的偷窃冲动,并不是为了本人使用或获取钱财,也不是为了泄愤和报复,偷窃物品并非生活必需品,也不一定有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有时将偷窃物品丢弃或搁置一边,关键是完成偷窃行为本身获得乐趣。在行动前有不断增加的紧张感,偷窃中和紧接于偷窃后有满足感。尽管患者也通常试图隐瞒偷窃行为,并不抓住一切机会行窃。一般无偷窃的长远计划,也不与他人合作,在行动间歇期可能会表现出焦虑、沮丧及内疚,但这不会阻止他重复这类行为。
检查
1.一般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观察意识、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了解有无严重感染及严重躯体疾病及颅脑外伤等器质性疾病体征。重点应做神经系统的相关检查,注意有无脑部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2.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激素等常规化验,脑电图、脑CT、脑MRI等辅助检查,了解有无躯体疾病及脑部器质性病变。
3.心理测评
人格测试如汪卫东教授研发的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等,症状自评量表等。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
诊断
依据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如下:
1.自己诉说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偷窃欲望,虽然努力自控,但不能停止偷窃。
2.专注于思考或想象偷窃行为或有关情境。
3.这些偷窃发作没有给个人带来收益,或尽管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偷窃。
4.在1年中,至少有过3次偷窃发作。
鉴别诊断
1.一般性偷窃
偷窃的目的、动机、行为特征等方面均与病理性偷窃存在很大差异,鉴别并不困难。
2.其他精神障碍
临床上常见的可以出现偷窃行为的精神障碍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强迫性神经症、神经性贪食症、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品行障碍等,可根据主要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治疗
目前对于病理性偷窃的治疗尚无专门统一的方法,采用心理治疗、意向转移疗法和加强管理联合进行可获得较好疗效。
1.心理治疗
可选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家庭疗法、厌恶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
合并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可联合使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常用SSRI类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等。抗焦虑药可选用苯二氮?类药物,如:奥沙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抗癫痫类药物均可以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