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背豆象属
鞘翅目豆象科下的一属
鞘翅目豆象科瘤背豆象属为豆象科内经济意义十分突出的一个属,该属的一些成员对储藏的食用豆类造成严重危害。
特征
触角近锯齿状、锯齿状或栉齿状;额区具明显的中隆脊;前胸背板钟形或圆锥形,无侧脊,通常在基部中央有1个瘤突;后足腿节中等膨扩,腹面有1条脊,内脊和外脊近端部各有 5 小齿;后足胫节膨大,直,有隆脊,端部的锐刺突比侧冠突长;雄虫的臀板与体轴垂直;阳茎中叶或多或少长形,腹瓣三角形,内囊有或无大骨化刺;阳茎侧叶扁平,端部无饰物,两侧叶部分愈合。
种类
灰豆象
体长2.5~4mm , 黄褐色至暗褐色。触角锯齿状, 基部4 ~ 5 节和末节黄褐色, 前胸背板赤褐色, 中区有2 条暗褐色纵纹, 鞘翅赤褐色, 中部外侧有1 个半圆形暗色大斑, 臀板红褐色, 几乎着生均一的淡白色毛, 后足腿节腹面的内缘齿大而尖, 雄性外生殖器的中叶无纵向骨化带, 内阳茎囊区有 3 对骨化板。进境植物检疫二类危险性害虫。
该虫原产亚洲、非洲。现分布美国、古巴、巴西法国意大利、前苏联、几内亚、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卢旺达安哥拉、马达加斯加。
鹰嘴豆象
体长2.5~4mm , 暗褐色, 触角黄褐色, 弱锯齿状, 鞘翅淡褐色至暗褐色, 中部和端部各有1 黑斑, 在翅外缘相连。肩胛突出, 后足腿节腹面外缘脊上的端齿粗而钝, 内缘脊上的端齿小而尖或完全退化, 沿内缘脊基部 3/ 5处着生微齿。雄性外生殖器阳基侧突端部着生刚毛10 余根, 囊区有骨化板1 对。进境植物检疫二类危险性害虫。
主要寄主是扁豆、菜豆、豇豆。
分布在日本、缅旬、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塞浦路斯、前苏联、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南欧、南非、澳大利亚、巴西、美国。
四纹豆象
体长 2.5~4mm , 触角第 4 节后呈锯齿状, 额区中纵脊不明显, 肩胛明显, 每一鞘翅上有3 个黑斑, 靠近肩部的黑斑极小, 中部和端部的黑斑大。雄性臀板黑色, 雌虫臀板黄褐色, 有白色中纵纹, 后足腿节腹面外缘脊上的端齿大而钝, 内缘脊端齿长而尖, 雄性外生殖器阳茎侧突顶端着生刚毛40 根左右, 内阳茎端部骨化部分前方明显凹入, 呈“U” 形。囊区有1 对骨化板或缺如。四纹豆象有“标准型”和“活泼型” , 两型在鞘翅颜色和毛色上有较大差别。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害虫, 中朝、中南、中罗、中俄、中蒙植检植保双边协定中规定的检疫性害虫。
主要寄主是绿豆、鹰嘴豆、豇豆、扁豆、菜豆、兵豆。
原产东亚热带, 最早在美国发现。世界性分布。
绿豆象
体长2.5 ~ 3.5mm , 雌性触角差异较大,雄性触角栉状, 雌性锯齿状, 全部黄褐色或第4 节至第11 节深褐色至黑色, 鞘翅黄褐色,近方形。臀板密生白色细毛。阳基侧突直,指状, 端部略呈杓状, 顶端着生约15 根刚毛。囊区有骨化板1 对。分“明色型”和“暗色型”两种。中俄、中南植检植保双边协定中规定的检疫性害虫。
主要寄主是绿豆、赤豆、豇豆。世界性分布。国内绝大部分省区。
罗得西亚豆象
体长2~3mm , 外形近似绿豆象。触角锯齿状, 黄褐色或第4 节至第11 节深色, 前胸背板黄褐色至黑色, 肩胛明显, 臀板黄褐色,有一白色中纵纹, 后足腿节腹面外缘齿短而钝, 内缘齿尖, 略弯向腿节端部。胫节基部处有一黑斑, 雄性外生殖器较短, 阳基侧突 1/ 3指状, 略伸越外阳茎瓣, 端部尖细, 顶端着生刚毛9 根, 囊区有卵形骨化板 3 对。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害虫。
寄主为绿豆豇豆
分布在印度、非洲, 尤其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地区。
西非花生豆象
体长 4.5~5.5mm , 触角锯齿状, 基部3节黄赤褐色, 额区中纵脊不明显, 肩胛明显,鞘翅暗褐色, 杂生金黄色毛, 雄性臀板暗褐色, 主要着生白色毛, 杂以金黄色毛, 雌性臀板有一白色中纵纹。后足腿节腹面外缘齿突钝而小, 内缘齿突大而尖, 弯向腿节端部。雄性外生殖器阳基侧突端部近杓状, 略伸越外阳茎瓣端部, 着生少量刚毛, 囊区有卵形骨化板1 对。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害虫。寄主为班巴里花生 Voandzeia subterranea。
分布在喀麦隆、加蓬、几内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波多利哥及南美极狭小区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8 17:46
目录
概述
特征
种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