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鳞蛇科
蛇目下的一科
瘰鳞蛇科(Acrochordidae),又名疣鳞蛇科,港台地区叫沙皮蛇,是蛇目下的一科。
形态特征
象鼻蛇瘰鳞蛇的腹部没有宽阔的鳞片,而且双眼长得接近顶部(身背),故此所有瘰鳞蛇都是水行性的。它们最为人注意的特色是其鳞片,瘰鳞蛇的表皮质感松弛,比起同体型的蛇类而言显得过份地硕大;而且它们的鳞片并不是逐片相互重叠的,反而是像金字塔一般以锥状堆积。瘰鳞蛇擅长伏击猎食,它们会潜藏在河床、溪涧中,等待鱼类游近,再以身体突击地把对方卷起来。它们的鳞片相当粗糙,因此能稳稳抓着滑溜的鱼类(注:和蟒类缠绕猎物不同,瘰鳞蛇并非是把它们缠死,而是起到防止逃跑的作用)。成年的瘰鳞蛇身长约在60厘米至2.5米之间。
分布范围
瘰鳞蛇的主要分布地,西起自印度斯里兰卡,以至东南亚热带地域、菲律宾一带;南至印尼、马来西亚、帝汶;东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岸、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及所罗门群岛一带。
科学分类
品种学名及命名者 异名 地理分布
阿拉佛拉瘰鳞蛇 Acrochordus arafurae,McDowell,1979 阿拉佛拉疣蛇 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北部
瘰鳞蛇 Acrochordus granulatus,Schneider,1799 小瘰鳞蛇 中国印度半岛、斯里兰卡、缅甸安达曼群岛泰国柬埔寨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与及澳大利亚北岸
象鼻蛇Acrochoridus javanicus,Hornstedt,1787 爪哇疣蛇、爪哇瘰鳞蛇 包括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尼的东南亚地带。
主要价值
瘰鳞蛇的粗糙蛇皮经常被用作制造皮包、手提袋及皮革制品的材料,因此迅速面临濒危处境。很多养有瘰鳞蛇的国家动物园及爬虫类专家,都想尽办法希望能保育它们,但被捕获的瘰鳞蛇大都在抗拒被喂饲或皮肤受感染的情况之下难以存活。
瘰鳞蛇
(学名:Acrochordus granulatus)又名疣鳞蛇,是蛇亚目瘰鳞蛇科下的一个品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印度以及所罗门群岛一带。瘰鳞蛇是一个完全生活于水中的蛇种,暂时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特征
瘰鳞蛇是水栖的蛇种,在陆地上几近完全丧失行动能力。它们的鳞皮表面质地虽然相当粗糙,但其实皮层偏薄,容易撕裂。瘰鳞蛇是同种异形的,雌雄各有不同型态,雄性瘰鳞蛇体型较小,身体颜色的深浅对比亦较为明显。瘰鳞蛇经常出没于河塘、沼泽等地,亦分布于海洋。
地理分布
瘰鳞蛇主要分布于印度半岛及东南亚地带,亦出没于印尼澳大利亚海域的群岛,与及澳大利亚北部的所罗门群岛等。这些地区包括缅甸、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主要指海南岛)、菲律宾(吕宋、宿雾等)、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苏拉威西岛弗洛勒斯岛、帝汶等)、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所罗门群岛与及昆士兰东部。
饮食习惯
瘰鳞蛇主要进食鱼类。根据希恩(Shine,1991)的瘰鳞蛇研究,指半数的瘰鳞蛇胃部里曾发现过彩虹鱼、鲈鱼等鱼类,偶尔也会进食鳗鱼,而暂时仍未有发现瘰鳞蛇进食两栖动物的证据。它们粗糙的皮肤主要用途是为了抵御水压,便于在海底猎食。雌性瘰鳞蛇主要以伏击的形式捕食猎物,相对地雄性瘰鳞蛇则会比较主动地搜掠猎物。
参考资料
科学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14:1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