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原名“白茅寺”,又称“梦觉寺”,位于河南省新乡市
辉县市薄壁镇白云寺村北部,肇建于唐。
历史沿革
白云寺创建于唐高宗年间(649~683年);五代末年,旧址重建;宋代,增建罗汉堂;元至元二十年(1238年),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修,改名白云寺,西侧增建观音殿;明代中期,寺院达到鼎盛时期;清代,成为“太行诸梵宇之最佳者”,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曾来到白云寺,并亲题“白云自在”匾额赐给寺院。
2022年,白云寺进行了维修。
建筑格局
白云寺,取白云缭绕之意,旧名白茅寺,又称“梦觉寺”。明代中期寺院达到鼎盛时期。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整个院落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为中轴式布局的建筑群,原有建筑一进四院,错落有致,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配殿、东西配楼、东西厢房、钟楼以及奶奶殿等古建14座60余间。现存建筑由山门、钟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其配殿、地藏殿等组成。现存建筑除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风格外,其它均为清代建筑。
山门前有五株两人合抱的千年银杏,树冠硕大,浓荫覆地面积达三亩许。寺有三门,右门书“白云禅院”。白云寺的主体结构为中殿和大殿,重檐复厦。殿内雕梁画栋,丹青满壁,有各种花纹、图案和人物画像。纹理华美、笔调细腻,特别是人物像,形态各异生。殿左右有楼,东西有阁,造型古朴优美,结构严谨。寺内西北角设有观音堂,原有一尊玉雕佛像坐子石桌之上,群众俗称玉石奶奶。现存新乡博物馆内。寺后院甬道尽头有一石门,与后山相通。寺四周种植树林两千余亩,将白云寺环抱其间。寺西侧金沙、银沙古泉经竹林在寺前流向东南,泉旁为地藏殿旧址。寺院东南300米处的树林村西侧保存一段东西方向的乾隆御道。
文物遗存
植物遗存
白云寺内外共六棵千年银杏树,四雌二雄,为唐代所植,树冠如盖、绵延有上千平米,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和研究太行山植被的活化石。银杏叶最佳观赏期为每年11月10日~12月10日。
石塔
白云寺后山坡丛林深处保存有金、明砖塔4座,元代石塔2座。分别是“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普照大禅师石塔”“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茕绝老人天奇塔”“隐庵长老之塔”“圆寂亲教秀公孤峰长老之塔”等。金代寂照通悟大禅师徽公砖塔和明代的茕绝老人天奇砖塔是研究佛教历史和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
明代大势至菩萨像
明代大势至菩萨像,俗称“玉石奶奶像”(现藏于新乡市平原博物院),是明代中期净土宗信仰兴盛的见证。
石碑
白云寺留存丰富的诗碑,其中包括元好问、李濂、李贽、清乾隆皇帝等诗碑,集存碑刻20余块。
历史文化
革命历史
白云寺曾被誉为“革命摇篮”。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冬,八路军129师皮定均司令员在白云寺设置前线指挥所,在此打响了薄壁战役,拔掉日伪据点。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太行七专署在这里成立辉县师范学校,招收学员数百名。1949年2月,迁址至辉县城区文庙,为共产党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骨干和政工干部,为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文物价值
白云寺是豫北太行山区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环境风貌较好的佛教寺院,从自然环境、寺院格局、塔林景观、古树名泉方面及高僧名流、诗赋匾额、碑碣石刻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白云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白云寺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薄壁镇白云寺村北部。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白云寺,路程约29.8千米,用时约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