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diphtheria)是一种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根据发病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咽白喉、
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的白喉,其中以咽白喉最为多见。成人和年长儿童多数为咽白喉,幼儿多发生其他类型的白喉。白喉早期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咽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等。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体温常超过39度,还可能出现呕吐、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症状。其中,喉白喉还可表现为
犬吠样咳嗽,声音可嘶哑或失声,甚至出现喉梗阻。白喉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及手帕等间接传播;或者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受染;不良的卫生环境,也可造成此病流行。白喉的治疗以住院隔离治疗为主,通常需要隔离1~2周,病情严重者还需延长隔离时间。同时要及时给予白喉抗毒素以及抗生素进行治疗,抗毒素应用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另外,还要做好口腔护理,给予足够热量饮食,以流质饮食为主,防止水电解质紊乱,注意观察呼吸变化,谨防喉梗阻,缺氧严重时,尽早行气管切开和机械辅助通气。预防白喉的方式主要包括及时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和患病者密切接触。目前,我国使用的可以预防白喉的疫苗有两种,可免费为适龄儿童接种。
分型
根据假膜所在部位分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
咽白喉:发生在咽部的白喉,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有可分为普通型、轻型、重型、极重型4类。
喉白喉:多为咽白喉向下蔓延所致,原发性少见。
鼻白喉:多见于婴幼儿,多与咽白喉、喉白喉同时发生。
其它部位白喉:如皮肤白喉、或眼结膜、耳、口腔、外阴、食管、胃等部位均可发生白喉,但但极少见。
病因
发病原因
诱发因素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症状
典型症状
白喉杆菌侵犯不同部位时,其临床症状不同。
咽白喉
喉白喉
起病时呈特征性的“犬吠样“咳嗽,常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失声,甚至吸气时出现鼻翼煽动、“三凹”征、
发绀,假膜可延至气管、支气管。
鼻白喉
可有鼻塞、黏液脓性或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发红、糜烂的症状,鼻前庭见假膜,患者张口呼吸,婴儿可有吸乳困难等。
伴随症状
咽白喉普通型可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重型可伴有淋巴结周围软组织水肿、心肌炎或周围神经麻痹。极重型可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或中毒性休克。
就医
白喉为乙类传染病,传染性强,即使症状很轻,发热、咽痛症状不严重,也应尽快就诊,在医院隔离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损害其他脏器,及传播给他人。
若发热超过39℃,或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特别是婴儿若出现烦躁不安、鼻翼煽动,应警惕假膜脱落堵塞气管,应及时急诊就诊。
就诊科室
一般可就诊于感染科;如呼吸系统症状明显,也可就诊于呼吸科;儿童可就诊于儿科。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病史中,未患过白喉,且未注射过疫苗,在白喉流行区活动,结合典型的鼻咽部白喉假膜可作出临床诊断,细菌学检查阳性可确诊。
相关检查
鼻部、咽喉部检查
颈部淋巴结
触诊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压痛。
心脏检查
叩诊心脏是否扩大,听诊及触摸脉搏,检查是否有明显的心律失常。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可达(10-20)×109/L,中性比例升高,重症患者有血小板减少,提示感染/炎症存在。
细菌学检查
鉴别诊断
常表现为单侧咽痛,一侧扁桃体覆盖灰色或黄色假膜,拭去后可见溃疡。牙龈可见类似病变,可有患侧扁桃体肿大,涂片见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多数情况下血液白细胞不增多。
起病急,扁桃体炎时渗出物可连成一片,形似假膜,但渗出物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拭去,不遗留出血创面。
发热时体温不高,有白色片状物附着于口腔黏膜,可蔓延至咽部。白膜较松弛,易剥离。病变范围虽然可以很广泛,但中毒症状不显著。
全身症状不明显,起病急,突然呼吸困难。
原发性喉炎患者的咽部无假膜,但当患者出现喉梗阻时不易判断有无假膜,此时行气管切开术,如有假膜自气管切口处喷出,则应考虑白喉的诊断。
由EB病毒感染引起,可有白色假膜,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其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有异物吸入史,当异物吸入时有剧烈咳嗽,以后咳嗽呈阵发性。无假膜,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常可见局限性肺气肿或肺不张。
常为单侧,体格检查时可发现鼻腔内有异物而无假膜。
常伴有其他梅毒症状,鼻腔内有溃疡而无白膜。
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早期及时使用白喉抗毒素及抗生素治疗是关键。
抗毒素治疗
宜尽早使用(病后3-4天),用量根据假膜部位、中毒症状、治疗早晚而定。足量给药是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主要药物是白喉抗毒素,含有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白喉毒素的作用,可用于白喉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使用抗毒素须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并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过去曾注射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G,也可用大环内酯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若并发细菌性肺炎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相应抗生素控制感染。
应用青霉素G前需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观察皮试结果,呈阳性反应者禁用。
其他治疗方式
并发心肌炎或中毒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若假膜造成喉梗阻或气管梗阻应行气管切开或经喉镜取膜。咽肌麻痹者,需要鼻饲进食,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
预后
预后与是否预防接种、年龄、假膜所在部位、治疗是否及时、并发症等因素相关。一般预后良好,但重症白喉出现心肌炎可致死。据统计,白喉自从开始应用抗生素和抗毒素治疗以后,病死率已经下降至5%以下。
并发症
预防及日常护理
日常生活管理
日常监测指标
主要需注意监测体温、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变化,以及鼻部咽喉部扁桃体的红肿、充血有无缓解、消退,警惕病情复发。
预防
控制传染源
感染患者需进行隔离,咽拭子培养阴性2次(隔天一次)可解除隔离,接触者检疫7天,带菌者隔离7天,并用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患者口鼻分泌物及所用物品应严格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新生儿出生后3个月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密切接触的易感者需同时注射白喉类毒素与抗毒素。
发展史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记录下白喉这种病症。病人从喉咙痛开始发病,接着发烧,继而会引发全身中毒反应。在病人喉咙口,或者扁桃体上,会出现灰白色斑块,所以叫白喉。
1613年,白喉在西班牙大流行,死伤无数,当年被称为西班牙的“绞杀之年”。1870年代,欧洲和美国爆发了白喉大流行,甚至有的地方病死率高达50%。1890年,德国科赫实验室的贝林(Behring)和北里柴三郎通过把免疫动物的血清,注射到患者体内来治愈白喉,这就是历史上第一种白喉抗毒素。贝林医生因为研制出白喉抗毒血清疗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贝林医生研制出一种白喉毒素+白喉抗毒素的混合药物疫苗。抗毒素提供被动免疫,而毒素可以刺激身体产生自己的抗毒素,进行长时间的主动免疫。
研究进展
2020年1月17日,据《科学》杂志报道,一个由动物福利组织资助的科学家小组为动物带来了福音。他们利用实验室培养的细胞产生人类抗体,该抗体最终可以取代马血清中产生的抗体。研究显示,其中一些新抗体可以保护豚鼠不受皮下注射的白喉毒素的影响,科学家希望下一步可以进行人体试验。
2021年03月09日 15:52·据英国《每日邮报》8日报道,由来自英国和印度的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日发出警告称,由于白喉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随着其病例出现猛增,这种传染病可能将再次成为全球重大威胁。
相关事件
2022年7月4日,2名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的儿童因确诊感染白喉病入院。有报道称,这是本世纪以来,澳大利亚首次报告白喉病例。新南威尔士州卫生部表示,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新南威尔士州再次报告白喉病例。新南威尔士州北海岸公共卫生部门主任道格拉斯表示,一旦感染就会非常危险,未接种过白喉疫苗的人应尽快接种疫苗。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