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噪鹛(学名:Garrulax albogularis)中型鸟类,体长26~30厘米。前额或整个
头顶棕栗色,其余上体橄榄褐色。颏、喉白色,胸具橄榄褐色横带,腹辉棕色或棕白色。外侧四对
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指名亚种(G.a.albogularis)的额呈棕色,台湾亚种(G.a.ruficeps)整个头顶及颈背全棕色,尾下
覆羽白色。特征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中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
额或额至头顶棕栗色至暗黄棕色,其余上体包括翅和尾上覆羽表面橄榄褐色,腰和尾上
覆羽缀有棕色,有时在腰部形成一道不甚明显的棕色横带。尾羽橄榄褐色,凸尾状,除中央两对尾羽外,其余4对外侧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其
内翈缀有黑褐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
飞羽褐色或黑褐色,内侧飞羽与背同色,外侧飞羽内翈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灰色。
眼先和眼上下羽毛黑色,
耳羽与头顶同色但略沾棕色或栗色。颊、颏、喉白色,或颏黑色、喉和上胸白色,下胸橄榄褐色形成一宽阔的胸带,腹辉棕或棕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桂皮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90~150克,♀88~112克;体长♂260~300毫米,♀260~296毫米;嘴峰♂21~24毫米,♀21~25毫米;翅♂121~139毫米,♀118~131毫米;尾♂135~155毫米,♀134~145毫米;
跗蹠♂40~47毫米,♀40~44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800~1500米的低山、
丘陵和山脚地带的各种森林和竹林中,也栖于
林缘、疏林草坡、灌丛、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灌丛与小林内,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南部地区也出现于海拔2000~3800米的
高原和高山森林中。
常成5~6只至10余只的小群活动,主要为地栖性,多在林下地上或
灌丛中活动和觅食。性胆怯。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山地
森林中,巢多置于林下
灌木或距地不高的小树
枝杈上。巢成杯状,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草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须根。每窝产卵多为3~4枚,卵暗蓝色,形状为长卵圆形,卵的大小为29毫米×21毫米。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被描述为稀有或局部常见物种。可能已在巴基斯坦绝迹,在尼泊尔分布广泛,不丹的种群量较为富集,在印度的出现频率极低,越南某些地区不常见(del Hoyo et al 2007)。白喉噪鹛在中国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