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犀鸟
犀鸟科鸟类
白喉犀鸟(学名:Anorrhinus austeni),是犀鸟科小盔犀鸟属的大型鸟类,体长约68厘米,上体暗灰褐色,下体淡棕褐色,喉白色,外侧飞羽和外侧尾羽尖端白色。雄鸟翅上有一小白斑,飞翔时极明显。眼周裸露皮肤蓝色。嘴粗大而笨重,具小的盔突。嘴的颜色雄鸟为黄色,雌鸟为暗褐色。
形态特征
白喉犀鸟前额、头顶、枕灰褐色,具棕色羽缘和白色羽轴纹;前额较白,枕部冠纹橄榄灰色,具白色纵纹;背、肩、腰和尾上覆羽以及两翅暗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棕色,中央尾羽同背,具有窄的白色尖端;外侧尾羽黑色,具铜绿色光泽和白色尖端。初级覆羽黑色,具绿色光泽和白色尖端;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具绿色光泽,内侧初级飞羽外啊中部皮黄色,在翅上形成皮黄色斑。内侧次级飞羽同背,但尖端杂有白色。颏、喉和颈侧白色,其余下体暗桂皮色。
白喉犀鸟的虹膜暗褐色。嘴和盔突黄色,眼周裸露皮肤蓝色或淡黄色。脚和趾黑褐色或角绿色。
大小量度:体长680毫米;嘴峰121-135毫米;翅312-337毫米;尾281-297毫米;跗蹠49-50毫米。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白喉犀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有时也出现于竹林中。
生活习性
白喉犀鸟为留鸟,常成群活动。群体由数只到数十只都有,但大多为数只的小群;繁殖季节单个或成对活动。栖息在树上。飞翔时常振翅和滑翔交替进行,飞行的速度较为缓慢。以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树蛙等动物性食物。吃东西时,往往先用嘴将食物向上抛起,然后在用嘴准确地接住,吞下食物。
分布范围
白喉犀鸟在中国以内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中国以外分布于印度北部阿萨姆、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繁殖方式
白喉犀鸟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粗大树木的天然树洞中。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少至2枚和多至5枚。卵白色,大小为46-57毫米×33-35毫米。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4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白喉犀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白喉犀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部、农业部1989年1月14日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动物。
种群现状
白喉犀鸟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狩猎,导致种群数量日趋减少。
白喉犀鸟在中国1958-1962年考察期间,在热带雨林中常可见到,但种群数量较冠斑犀鸟双角犀鸟稀少。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2005年,种群数量日趋减少,仅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尚可见少量的种群,估计在每百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大约分布于2-3只。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0 20:2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