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喙斑纹海豚
海豚科斑纹海豚属动物
白喙斑纹海豚(学名:Lagenorhynchus albirostris)体型大而粗壮。身上白,灰及黑色相间,体侧有白色条纹。背鳍位于体中部,呈镰刀状,背鳍后有独特的灰白斑纹。嘴喙短而厚;嘴喙颜色有白、棕或灰色。胸鳍,背鳍与尾鳍皆深色。腹部白色或浅灰色。尾柄有淡色部位。最可能与大西洋斑纹海豚混淆,但是白喙斑纹海豚的体型稍大,且更粗壮,同时没有大西洋斑纹海豚体侧独特的黄色条纹。
形态特征
体型粗壮。成体长2.5~2.8米,体重180~275公斤。
嘴喙短而厚,一般呈白色,也有呈暗灰色或斑驳的褐色(有个体差异)。胸鳍呈黑色,大小适中;胸鳍基部宽阔,末段尖锐。深色条纹从胸鳍延伸至嘴角。
身体背面以黑色为主。体侧有白或淡灰色条纹。黑色背鳍高耸呈镰刀状,成年者尤其显著;背鳍基部宽阔。背鳍后方有白或淡灰色块,经常可见背部隆脊。腹部的白色部位延伸至尾干中央,腹部常有隆脊。尾干粗壮。尾鳍呈暗灰或黑色,尾鳍后缘向内凹,末端尖锐,中央缺刻明显。
成年海豚白、灰、黑相间的身体图案个体差异极大。
该种有“白喙”俗称,但嘴喙并非都是白色;只是从近距离观察,有纯正白喙的个体会特别明显。越往分布范围的东部,白喙斑纹海豚就越有白嘴喙的倾向,而且族群规模也越小;而栖居在分布范围西部者一般都有颜色较深的嘴喙,而且群队的规模也较大(虽然也有例外)。
栖息环境
栖息于陆架边缘地带。偏好寒冷水域,习惯在深水区游弋,可能在夏季游近海岸。
生活习性
尤喜在快速航行的大型船只前方表演船首乘浪,但通常很快就丧失兴趣。有些族群非常难以捉摸。有时会表现空中绝技(尤其是摄食时),也会跃身击浪,通常以侧身或背部回落水中。该种是典型强有力的快泳者;在分布范围内的某些地区,可能会制造出令人联想起白腰鼠海豚公鸡尾水雾。快速游泳时,可能将整个身体暂时跃离水面来呼吸。社会化物种,可1~35头组群出游(曾发现1500头的大集群);常与长须鲸虎鲸为伍,也可能与其他的品种共游。
春夏向北迁徙至戴维斯海峡,秋季返回北海一带,越冬则去更南边的科德角
主食鲱科鱼和鳕科鱼类;也食鱿鱼、章鱼和底栖甲壳类动物。交流、觅食及导航时发出连续而尖锐的“咔哒”声,
分布范围
原产地(海域):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罗群岛、法国、德国、格陵兰岛、根西岛、冰岛、爱尔兰、马恩岛、泽西岛、荷兰、挪威、俄罗斯、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瑞典、英国、美国。
漫游地(海域):爱沙尼亚、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
繁殖方式
繁殖资料匮乏。仔豚一般在6月和9月降生。初生仔豚长约1.15米,重约40公斤。体长1.95米时进入性成熟期。
种群现状
大西洋东北部包括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北纬56°以北有多达10万头;冰岛海域至少有数千头(Øien 1996)。北海及毗邻水域1994年的估计有7856头(CV=0.30)。据2005年的调查报告,大西洋欧洲大陆架水域有22700(CV=0.42)头,其中10600(CV=0.29)头采用了1994年同区域的数据。从美国乔治海岸到上芬迪湾和圣劳伦斯湾海口区域约有2003(CV=0.94)头(Waringet al. 2008)。
保护级别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鲸目*其它鲸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08年评估。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2: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