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层是指由黏粒和/或游离氧化铁淋失,有时伴有氧化铁的就地分凝所形成的土层,其颜色主要取决于所构成的砂粒和粉粒漂白物质。作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诊断表下层之一,它具有以下全部条件:厚度cm,位于A层之下,但在灰化淀积层、黏化层、碱积层或其他具一定坡降的缓透水层(如黏磐、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等)之上,可呈波状或舌状过渡至下层,但舌状延伸深度<5cm。由>85%(体积分数)的漂白物质组成(包括分凝的铁锰凝团、结核、斑块等在内)。漂白物质本身显示下列之一的颜色:a. 彩度<2,润态明度>3,干态明度>6;润态明度>4,干态明度>5。b. 彩度<3,润态明度>6,干态明度>7,或是粉粒、砂粒色调为5YR或更红,明度同心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土壤分类的诊断层中也均设有漂白层。
又称“
白浆层”、“
假潜育层”,常用Ecs表示。由于季节性还原淋溶作用,在腐殖质层(或耕层)之下形成的,粉砂粒含量高,粘粒含量低,铁、锰贫乏的淡色淋溶层。该层结构不良,养分含量低,通透性差,为作物高产的障碍层。凡有白土层的土壤,一般为低产土壤。多见于湿润或半湿润地区土壤或
水稻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