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之玷,汉语
词语,拼音是bái guī zhī diàn,意思是白玉的斑点,喻完美中的缺憾。出自《诗经·大雅·抑》。
圭:古代行礼时用的玉器;
玷:白玉上的一个斑点。白玉圭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
《
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唐·刘知几《史通·书事》(《通释》八):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至于方术篇……言唯迂诞,事多诡越。可谓美玉之瑕,白圭之玷。借哉!又作[美玉之玷]。
卫武公(约公元前853年——前758年),卫康叔九世孙。卫 侯之子,姓姬,名和,卫都朝歌人。公元前812年,卫 候 死,卫武公继位。他在执政期间,能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兴办牧业,政通人和,百姓和集。
卫武公在位55年,能自责,百采众谏,常与下臣共勉。他95岁时,曾作《抑》诗以自儆。诗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正如《国语。楚语》所记:“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嗜酒之风。
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被谥为“武”。卫人感其德,赋《淇澳》歌颂其高风大德,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兮! 兮 兮!”、“充耳 莹,会弁如星。 终不可谖兮!”明弘治间(公元1488年),淇人在山区耿家湾修武公祠,以志不忘。祠北坡建有“斐亭”一座,亭下绿竹莲藕,游者四至,年年有祭,祠前小石河(古美沟)更名思德河,(意永思武公之美德),河下一村原槐荫称思德村,祠四周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