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鹎
鹎科鹎属鸟类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别名白头翁、白头婆、中国鹎等,为鹎科鹎属的小型鸣禽,体长17~22cm,体重26~43g。雌雄羽色相似,白色枕环从眼睛后部延伸到颈背,是该物种的显著特征。白头鹎头顶、喙黑色,颏、喉部白色,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有白色斑块,上体灰褐色,下体灰白色,翅缘为黄绿色,胸部灰色, 臀部白色,跗蹠、爪深褐色,翅尾深褐色;幼鸟头部为橄榄色,胸部有灰色斑纹。
形态特征
白头鹎为小型鸟类,体长17~22cm,体重26~43g。其白色枕环从眼睛后部延伸到颈背,尤其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是该物种的显著特征,只有白头鹎海南亚种无白色枕环。头顶、喙黑色,虹膜褐色,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有白色斑块,颏、喉白色。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飞羽、小翼羽、大覆羽和初级覆羽为浅黑色,羽毛内侧羽缘淡土黄色,微带白色,背和腰羽大部为灰绿色。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胸部杂有淡灰褐色宽带,腹部白色,杂有黄绿色纵纹。下体灰白色,臀部白色,尾羽12枚,深褐色,羽轴黑色,羽毛外侧鲜黄绿色,内侧深褐色,跗蹠、爪深褐色。雌鸟的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其黑羽夹杂褐色,幼鸟头部为橄榄色,胸部具有灰色的横纹。
栖息环境
白头鹎栖息环境为海拔1000m以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农耕区及城市公园
分布范围
白头鹎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北部地区,有越南北部、琉球群岛、中国等地。在中国分布于西至横断山脉、北至兰州到环渤海地区的广泛区域,以及海南和台湾。
生活习性
迁徙行为
白头鹎无迁徙行为,在中国长江流域和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中部、陕西省南部、河南省南部,以及四川省的峨眉山、宝兴为留鸟;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和广东省的海南岛为冬候鸟;山东省南部、河北省的塘洁、江苏省的沙卫山岛为旅鸟。性格活泼,喜欢在树枝间跳跃,或在相邻树木间飞行,较少做长距离的飞行。
社群行为
白头鹎集群数量呈周期性变化,常与其他鹎类混住,春季因动物性食物较丰富,通常为3~5只,最多10多只集群活动,而在寒冷季节,因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资源较为稀缺,主要采食植物性食物,通常为20~30只集群觅食,以增加觅食概率。环境温度低时白头鹎会集群互相取暖,环境温度高时则会分散开,只有小规模集群,利于它们避暑。
交流行为
白头鹎性格较为活跃,擅长鸣唱。在空中捕捉飞虫后,会回到栖息的树枝上鸣唱,其鸣唱声丰富多样。不同地域的白头鹎鸣唱声有很大区别,分布距离越近,鸣声越相似。繁殖期常在上午5~9点飞至树顶鸣叫,尤其在4月和8月的发情期,鸣叫整天。鸣叫声为:“wee-wee-der-wee”,分别有四个不同音调。
觅食行为
白头鹎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昆虫、种子、水果为食。它们食物种类会随着季节而变化,繁殖季节,几乎完全以昆虫为食,春夏季主要捕食动物性食物,例如有金龟甲、步行虫、夜蛾、瓢虫、蝉等昆虫;而秋冬季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主要为蔷薇、卫矛、桑石楠、女贞、乌桕等植物种实。
生长繁殖
繁殖筑巢
白头鹎的繁殖期为4~8月,多多在杂灌林的野李、野桃、野樱桃等树的枝权上,用细草根须、青苔、树叶、芦苇等材料筑巢。巢为深杯状,直径10~14cm,深约4.6cm。
求偶
进入繁殖前期后,成群的白头鹎表现出异常活跃的行为,包括互相追逐和多姿多态的动作,随之而来的是该时期特有的求偶炫耀鸣叫。在繁殖前期的鸟群中,某些个体常常单独站在高树的顶端,身体微微抖动、羽毛蓬松,头部昂起,鸣声低沉而婉转,句型复杂且音节多变,频率通常在1.9~3.5kHz之间。
随着成对活动的出现,白头鹎每天清晨会进行有规律的鸣叫。晨鸣的地点非常固定,通常先在巢附近的高树顶鸣叫,随后飞到领地周围的树顶继续鸣叫。每天清晨,这一鸣叫的顺序都保持一致,即便在阴雨天的早晨,也依然如此(非繁殖期的阴雨天则听不到晨鸣)。这类鸣声清脆响亮、音节分明,可能起到领域宣告和保卫的作用。
孵卵发育
孵卵期,雌鸟晴天伏于巢内;遇雨则将翅、头略微拱起;大雨时则将头向上微伸,嘴尖朝上,两眼闭合,呈半站立姿态,胸部紧靠巢的前沿,两翅半张开,盖着巢的两侧,尾羽略微展散盖着巢后,鸟体与巢组成一个圆锥形,遮挡雨水不能进巢。卵的孵化期一般为14~16天,一窝通常有3~5枚,卵壳椭圆形,卵白色,密布赭紫色斑点,钝端尤密。
生长发育
雏鸟在1~2日内完全出壳,出壳当日,亲鸟会将壳叼出。雌雄鸟共同育雏,但雄鸟的喂食次数几乎是雌鸟的两倍。
白头鹎的寿命为10~15年。
亚种分化
白头鹎一共有4个亚种,中国有3个亚种,越南有1个亚种。
近种区别
白头鹎的相似种为黄臀鹎,后者外形、大小和该种近似。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白头鹎在世界的种群数量尚不清晰,但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中国大陆有1万~100万繁殖对,中国台湾地区有10万~100万对;日本有10~100万对繁殖对。
保护等级
2018年8月9日,白头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白头鹎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白头鹎主吃昆虫,也吃植物种子,属于益鸟,其不能消化的种子,会通过排泄散布到地面,进而生长,促进了林业的发展。白头鹎还因其性情温和容易驯服,鸣声好听,常被养鸟爱好者作为笼鸟饲养。
生态危害
白头鹎对果园有一定的危害,会啄食果实,让果园的水果丧失商品价值,还会引发病虫害的进一步危害,严重影响到水果的产量和质量。
相关文化
白头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意义,因为在中国其别名为白头翁,寓意为“白头偕老”,形容夫妻之间感情和谐。白头鹎的白头,也有说法是,白得越多,特别是头顶全白的,是鸟龄偏大的老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4 19:4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