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鹞(学名:Circus aeruginosus):体长50厘米,是中等体型的深色鹞。雄鸟似雄性
白腹鹞的亚成鸟,但头部多皮黄色而少深色纵纹。雌鸟及亚成鸟似白腹鹞,但背部更为深褐,尾无横斑,头顶少深色粗纵纹。雌鸟腰无浅色。翼下初级飞羽的白色块斑少深色杂斑。雄鸟
虹膜黄色,雌鸟及幼鸟虹膜淡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形态特征
白头鹞
雄鸟白头顶至后颈淡黄白色或棕白色,缀有纤细的黑褐色羽干纹。背、肩、腰栗褐色或铜锈色;尾上覆羽有时近白色,微缀棕褐色斑纹,
尾羽银灰褐色,端缘较浅淡;外侧尾羽基部和内翈羽缘白色;翅上小覆羽和内侧中覆羽皮黄色,缀黑褐色纵纹,初级覆羽和外侧大覆羽银灰色,其余翅上
覆羽均为暗褐色,并缀棕色羽缘,外侧
初级飞羽黑褐色,外翈缀有银灰色,内翈基部黄白色;内侧初级飞羽淡灰褐色,
次级飞羽灰色,内翈基部近白色。眼先具黑色刚毛,眼周暗褐色,缀有少许刚毛,耳覆羽乳白色,具黑褐色纵纹,颈有一圈黑褐色羽毛,缀有乳黄白色羽缘,形成不甚明显的皱翎。下体颏、喉和上胸淡黄色或皮黄色,具暗褐色纵纹,其余下体棕栗褐色或锈色。翅下覆羽近白色,腋羽淡栗褐色,具褐色纵纹或褐斑。
雌鸟暗褐色,头至枕部和喉皮黄白色或淡黄白色,头顶具细的黑色纵纹;飞羽和尾羽暗褐色,飞羽内嘲较浅淡,基部具白斑;外侧尾羽内翻红褐色。幼鸟和雌鸟相似,但较棕褐色,头顶纵纹较细而不显。
幼鸟孵出后不能飞,也不能走,它们只有在头上、躯干上和大腿上有绒毛,绒毛无法覆盖住身体,因此可以看到粉色的皮肤。新孵出的白头鹞上喙是黑色的,下喙是肉色或者粉色的。喙的边缘是红色的。随着幼鸟逐渐长大它们的喙边缘和腿变成黄色,眼睛边上的皮肤成为黑灰色,喙完全黑色。在变色的过程中喙根一开始是淡蓝灰色的,然后慢慢变黑。
大小量度:体重♂530-660克,♀620-740克;体长♂490-543毫米,♀521-600毫米;嘴峰♂21-22毫米,♀21-24毫米;翅♂375-382毫米,♀367-416毫米;尾♂212-215毫米,♀222-245毫米;
跗蹠♂75-86毫米,♀78-86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
生活习性
迁徙
白头鹞是徙鸟。八月底至十月初它们通过
法国、
西班牙、直布罗陀然后沿
非洲大西洋海岸飞往它们的越冬地,有些甚至飞到
塞内加尔,有些也在西班牙和法国过冬。三月中至四月初它们返回孵育地。
活动
白头鹞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水边草地或沼泽地上面低空飞行,两翅上举成浅“V”字形,长时间地在地面上空缓慢的滑翔,阊或鼓动几下翅膀呈鼓翼飞翔。
食性
主要以小型鸟类、雏鸟、鸟卵、小型啮齿类、蛙、蜥蜴、蛇等动物性食性为食,也能捕捉雉、鹁、鸭等中型水鸟和陆栖鸟类,有时也吃腐尸。觅食主要在早晨和傍晚,常在水面和芦苇沼泽地上捕食,很少到远离水域的干旱平原地上捕食。觅食方式主要是沿地面低空飞行搜索食物。有时也等在地上捕食。虽然在它们的食物中鸟类占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在它们的巢附近很难找到猎物的羽毛。一般它们就在抓到食物的地方吃,这往往就在旷野或者在树桩上,不像其它一些猛禽那样它们没有专门进食的地方。
叫声
通常不叫。白头鹞的叫声类似
凤头麦鸡,只有在孵育地,尤其是在它们刚从过冬地区回来后,能够听到。它们主要用来吸引对偶或者保护领域。雄鸟在俯冲时发出鼻音的hijäe、quiä或者kjäh的叫声。在抵抗对手保护领域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比较软的鼻音的guig。雌鸟在孵卵的时候会发出沙哑轻轻的psie...的声音。
繁殖方式
从三月和四月开始可以观察到雄鸟的求偶飞行:它们对雌鸟俯冲,然后突然向旁边斜飞出去。其它对偶可能会再次使用过去的鸟筑的巢。巢由一大堆树枝、芦苇和类似的物质组成,白头鹞的巢比其它鹞属鸟的巢大。几乎只有雌鸟参加筑巢的工作。
白头鹞每年只孵育一次。在中欧它们从五月初开始生卵,晚的可能性到六月才生。一般每巢有四至五只卵,非常大的巢也可能有8枚卵。卵椭球形,表面光滑,没有光泽,蓝白色,在孵卵的时候往往被筑巢用的东西染成其它颜色。只有雌鸟孵卵,在孵卵期间熊鸟喂雌鸟。孵卵期为31至36天。育雏期取食困难时,雌鸟把弱雏给其他雏鸟吃掉。
幼鸟刚孵出的七至十天里雌鸟非常照管它们,在这段时间里幼鸟和雌鸟全部由雄鸟喂。雄鸟会飞过巢时在飞行中把猎物投下,也可能降落到巢边交给雌鸟。此十多个后两只成鸟都开始狩猎。21至28天后幼鸟羽翼健全,35至40天后它们能够飞。在刚飞出后的十四天内它们依然徘徊在巢附近。一般要到23个星期后它们才完全自立。
亚种分化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佛得角、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拉维、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尼泊尔、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斯里兰卡、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地区灭绝:爱尔兰。
旅鸟: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不丹、刚果、法罗群岛、瓜德罗普岛、冰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塞舌尔、泰国。
中国
澳门特别行政区、贵州省、河南省、山东省、上海市、吉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天津市、河北省、湖北省、云南省、山西省。
浙江有发现新纪录。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从19世纪末开始,由于狩猎、偷卵和破坏,孵育地区的白头鹞数目大量减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数量又开始增加,原因是全年保护以及禁止使用DDT等化学药剂。由于生活地带的破坏(沼泽和湿地派干)它们依然受到
威胁。
由于
全球暖化使得海平面上升,海水慢慢的渗进芦苇丛中,芦苇丛能忍受一点盐分,但当海平面上升的越来越高时,大量的盐分会使芦苇丛大量枯死,少了栖息地,白头鹞就无法
繁殖,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面前白头鹞的处境正岌岌可危。
较低地估计全球
种群约为50-200万只,种群处于上升趋势,欧洲种群占四分之一到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