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区东北26公里的渭河北岸一级阶地上,隶属油槐乡,是一处内涵单纯、文化遗物较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不晚于7000年。
历史沿革
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在库区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白家遗址,但文化性质不明。
1973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考古队为配合姜寨遗址的发掘,在关中东部进行考古调查时,对白家村遗址进行了复查。
1974年,专家进行试掘白家遗址,文化性质确认为老官台文化。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为探索中国农业起源的问题,在关中渭水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对以前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复查。通过调查及复查其认为白家村遗址面积大、堆积厚、保存好、文化性质单纯,遂决定正式发掘。
1984年5月,白家遗址发掘工作结束。
遗址特点
白家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房址二座,均为不规则圆形半地穴式,一号房址地穴深度不一,浅处仅0.1米,深处0.45米,直径1.7~2米,室内面积较小,门向西北,有斜坡门道,穴壁与居住面垂直,地穴边缘有一周埂土,较硬,居住面为践踏硬土面,未见灶坑及柱洞设施。二号房址直径为1.9~2.6米,穴壁保存0.4米,房内面积约9平方米,门向西南,有台阶式门道,直通室内,地穴边缘有四个柱洞分布,居住面为灰土和黄褐土踩踏而成,分二层,光滑但不平整。遗址内有灰坑35个,以不规则圆形和椭圆形最多;墓葬17座,多为长方形竖穴。
文物遗存
墓葬
白家遗址墓葬36座,其中土坑墓28座。土坑墓中单人一次葬23座,单人一次屈肢葬3座,二人一次合葬1座,多人一次合葬1座。多为成人,少数为小孩。仰身直肢的多,其他少见,头向西或偏西的多,有3至5座成组排列的。该批墓葬随葬品很少,半数以上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一般是每座墓只有1件,最多的有6件。随葬品中有陶器、骨器及石器,随葬兽牙、装饰品或附葬兽坑的是个别现象。
白家遗址中瓮棺葬8座,比较集中地埋在成人土坑墓地的侧旁。全部瓮棺用于埋葬儿童,葬具多为三足罐和一件圈足钵或三足钵。用于瓮棺的三足罐器形较大,火候不高,遗址中少见,为专门用作埋葬婴幼儿而烧制。瓮棺葬的盖无论是圈足钵、三足钵或圜底钵,均为实用器。全部瓮棺葬未见随葬什物。
生产工具
白家遗址挖掘出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器、蚌器及牙器、角器等。共出土207件,其中石器92件、骨器60件、蚌器50件及其他若干。石器中打制的占一定数量,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及敲砸等,磨制的数量较多,器形有铲、斧、锛、凿、磨盘、磨棒及弹丸等。骨器有锥、矛、镞、锯、刀及针等,均用兽骨制成,镞和针多为通体磨光,加工较精细,其余仅在刃部磨光。蚌器有镰、刀及装饰品等。
生活用具
白家遗址挖掘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经复原完整的有300多件。器形有圜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小口鼓腹罐及鼓腹瓮等,以前三者数量最多,其余较少。陶器的质料全部为夹砂陶。陶器的颜色只有红褐色及灰褐色两种。
研究价值
白家遗址的发掘,对老官台文化的研究具重要意义。
文物保护
1992年4月20日,白家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家遗址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遗址中心的46500平方米内,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与重点保护区相同。
旅游信息
白家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区东北26公里的渭河北岸一级阶地上,隶属油槐乡。
白家遗址距离临潼区人民政府172千米,驾车约2小时可到达。
参考资料
白家遗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