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蓝地鸲(学名:Cinclidium leucurum),小型鸟类,体长15-18厘米。雄鸟通体蓝
黑色,前额、眉纹和两肩辉钴蓝色,下颈两侧隐约可见白斑,除中央和外侧各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基部具白色,在黑色的尾部形成左右各一块白斑,极为醒目。雌鸟通体
橄榄黄褐色,上体较暗,两翅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缘,眼周皮黄色,腹中部浅灰白色,尾具白斑。
雄鸟前额、眉纹和翅上小覆羽呈辉亮的钴蓝色,头顶、枕、后颈、背、肩至尾上覆羽等上体黑色而缀深蓝色,眼先、眼周、头侧、颈侧深黑色,颈两侧各有一半隐藏的白色块斑依稀可见。两翅黑色,外翈具灰蓝色羽缘。尾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全为黑色外,其余尾羽基部白色,而且越往外白色基部面积越小。颏、喉、胸黑色,腹黑色微缀深蓝色,两胁各有一簇被隐藏的白色羽毛,尾下覆羽具白色羽缘。 雌鸟上体橄榄黄褐色,眼周皮黄色或棕白色,两翅黑褐色具红棕色或棕褐色羽缘。尾羽黑褐色、羽缘微沾棕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基部无白斑外,其余尾羽基部具白斑。下体淡黄褐色或棕褐色,颏、喉、头侧和颈侧具淡色羽轴纹,腹中部灰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雄鸟黑色,雌鸟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3-26克,♀23-27克;体长♂160-181毫米,♀150-162毫米;嘴峰♂12-16毫米,♀13-15毫米;翅♂85-98毫米,♀82-95毫米;尾♂68-82毫米,♀65-70毫米;跗蹠♂25-29毫米,♀24-28毫米。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隐蔽,常在林下灌木低枝上跳来跳去,有时亦站在开阔地区的小树或电柱上,并不停地摆动着尾,当发现地上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则立刻飞去捕食。飞行时尾常常张开。繁殖期间鸣声清脆、洪亮悦耳。
中国分布:分布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秦岭,湖北西部,四川东部万源、城口、东南部南川、南部宜宾、屏山、中部峨嵋、
成都、汶川、西南部凉山、贵州西部威宁、西南部兴义、北部绥阳、云南西部腾冲、盈江、潞西、镇康、保山、永德、耿马、
凤庆、
景东、西北部丽江、西南部孟连、南部西双版纳、绿春、
蒙自、中部昆明、新平,海南岛和台湾。
白尾蓝地鸲在4月中旬即开始
繁殖期间的鸣叫,雄鸟常在早晨和傍晚长时间地鸣叫,鸣声甜润悦耳。通常在5月初开始营巢,整个繁殖期一直持续到7月,最晚到8月还有少量个体在繁殖。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低枝上或岩石和倒木下,也在岩边岩石缝隙或洞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草根、草叶、苔藓和细藤等材料构成。内垫有毛发和羽毛。巢的大小据吴至康 (1988) 测量的一巢为:外径15.7厘米,内径6.8厘米,高8.6厘米,深7.4厘米。每窝产卵3-4枚,偶尔5枚。卵长卵圆形,白色、密被淡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0.1-25.4毫米×16-18.9毫米,平均23.7×18.0毫米,重3.5-4.0克。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