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掸县
安徽濉溪县百善镇境内县城遗址
白掸县城遗址位于百善集南,青卫集西,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600米,北距县城22公里。遗址地表散布大量的残砖、碎瓦和陶片等。路边的排水沟内,文化层暴露明显,厚约1.3米,上距地表0.5米,砖、瓦、陶片更为密集。
简介
东魏置。
北朝东魏武定五年(547),置白掸县(治今安徽濉溪县百善镇南),属谯州临涣郡。
北齐天保元年(550)白掸县改属谯州谯郡(治安徽故涡阳故城)。
隋大业元年(605),白掸县并入临涣县。故城易名百善集,系吉利语。清光绪时《重修安徽通志·古迹》载:百善集“盖即白掸之讹”。
县城遗址
白掸县城遗址位于百善集南,青卫集西,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600米,北距县城22公里。遗址地表散布大量的残砖、碎瓦和陶片等。路边的排水沟内,文化层暴露明显,厚约1.3米,上距地表0.5米,砖、瓦、陶片更为密集。共采集泥质红灰陶绳纹瓦片4件,瓷片2件,夹沙灰陶2件,红陶、灰陶片4件。陶片纹饰有粗细绳纹、弦纹、焦叶纹、附加堆纹等。遗址东部地表陶片较少,但路旁沟内文化层厚约1.5米,采集了泥质云纹灰陶瓦当1件,平足碗底2件,泥质灰、红陶片多件。纹饰有圈带纹、鱼网纹、波浪纹、绳纹等。瓦片多为灰、红两种,红陶瓦片颈短、卷沿浅的居多;灰陶瓦片颈长,卷沿高,而且绳纹较深。按出土文物分析,系春秋至东汉遗物,故该城应属春秋时期始建。
清光绪《宿州志》记载:“东魏武定五年析临涣郡置白掸县,后齐郡废。隋大业初省白掸并入临涣。”又谓“魏书作白掸即今日百善”。“白掸”与“百善”谐音,故今日“百善”是从“白掸”演变而来。至于二者地理位置的变迁,据推断,白掸县废以后,随着隋运河的开凿和利用,原来白掸故城的人们便向交通方便的运河岸边集结,发展商业,逐步形成百善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2:46
目录
概述
简介
县城遗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