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角鲨
角鲨科动物
白斑角鲨(学名:Squalus acanthias)是角鲨科、角鲨属鲨鱼。体细而延长。头平扁而长,头宽比头高为大,头长约为全长的1/5。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短许多。吻长,背视三角形,两侧向前狭小。眼大,长椭圆形,前端圆。鼻孔中大,几平横。口浅弧形,近于横列。鳃孔5个,颇小。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鳍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或稍后;上角圆钝,后缘凹入。第二背鳍小于第一背鳍,距腹鳍比距尾基近许多;尾椎轴低平;上叶颇发达,上翘。腹鳍近长方形,位于背鳍间隔之后半部下方;鳍脚宽扁,后端钝尖。胸鳍颇宽大,亚三角形,后缘浅凹,外角和里角都圆钝,鳍脚伸越第一背鳍硬棘。盾鳞具3棘突,3纵嵴。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下侧面和腹面白色。胎儿的背面及上侧具2纵行圆形或长形的白斑,每行约10余个;幼小者背面白斑渐消失,上侧的白斑亦减少;成体白斑几消失,仅在上侧留存几个不显明的白斑。胎儿和幼体的背鳍上部暗褐色,基部与后部浅白色,尾鳍上叶端部暗褐色,下叶边缘浅白色,胸鳍前部暗褐色,后部浅白色。成体的各鳍都呈褐色,边缘浅白色。
形态特征
雌成鱼长70-100厘米,最大达101-124厘米,雄成鱼长59-72厘米,最大达83-100厘米,刚产仔鲨长22-33厘米。体细而延长。头平扁而长,头宽比头高为大,头长约为全长的1/5。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短许多,尾基上方具一凹洼,尾柄下侧自第二背鳍基底后端下方起至尾基稍后止有1纵行突起。吻长,背视三角形,两侧向前狭小,前缘钝尖,侧视尖而突出。眼大,长椭圆形,前端圆,后端尖而有一缺刻,无瞬膜,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稍近,眼径比鼻孔宽约大2倍,后缘几与口隅相对。鼻孔中大,几平横,外侧位,侧缘不向外突出,距口端与距吻端约相等(幼体),或距口端比距吻端稍近(成体);鼻间隔宽大,比鼻孔长约大2.5-3倍;前鼻瓣中部具一简单三角形突出,不分枝,出水孔暴露,后鼻瓣后部具一低平半环形薄膜。口浅弧形,近于横列,口宽等于口前吻长的2/3-4/5(幼体口较狭),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5;口侧具一斜形深沟,唇褶发达,上唇褶宽扁而长,约等于口宽的1/4-2/7,下唇褶较短,在口隅处为上唇褶所盖。齿上下颌同型,单齿头型,侧扁近长方形,边缘光滑,齿头外斜颇剧,里缘几与颌平行,外缘深凹,2至3行在使用;上颌齿稍狭,每侧每行14齿,下颌每侧每行11-12齿,上下颌都无正中齿。喷水孔颇大,肾形,前缘里侧具一皮膜,能关闭,位于眼后眼上缘水平线上,与眼的距离约等于眼径的1/2。鳃孔5个,颇小,下侧位,下端稍转入腹面上,前3个距离约相等,最后2个距离较近,最后1个最宽,约与眼径相等,位于胸鳍基底前方。
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鳍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或稍后,距第二背鳍起点比距吻端为近;棘长约等于鳍的前缘长的2/5;上角圆钝,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距腹鳍起点垂直线有一大的距离。第二背鳍小于第一背鳍,距腹鳍比距尾基近许多;棘长约等于鳍前缘长的4/5;上角圆钝,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距尾基约与其基底长相等。尾鳍宽短,近帚形,稍小于全长的1/5,几与头长相等;尾椎轴低平;上叶颇发达,上翘;下叶前部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与后部宽短,与上叶接连,无缺刻。腹鳍近长方形,位于背鳍间隔之后半部下方,距第二背鳍比距第一背鳍近2倍或2倍以上;后缘斜直或微凹,外角钝圆,里角钝尖突出,未伸达第二背鳍起点下方(幼体),或伸达第二背鳍起点下方(成体);鳍脚宽扁,后端钝尖。胸鳍颇宽大,亚三角形,后缘浅凹,外角和里角都圆钝,鳍脚伸越第一背鳍硬棘。盾鳞具3棘突,3纵嵴。
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下侧面和腹面白色。胎儿的背面及上侧具2纵行圆形或长形的白斑,每行约10余个;幼小者背面白斑渐消失,上侧的白斑亦减少;成体白斑几消失,仅在上侧留存几个不显明的白斑。胎儿和幼体的背鳍上部暗褐色,基部与后部浅白色,尾鳍上叶端部暗褐色,下叶边缘浅白色,胸鳍前部暗褐色,后部浅白色。成体的各鳍都呈褐色,边缘浅白色。
近种区别
该种近缘种有高鳍角鲨(Squalus blainville Risso,1826)、日本角鲨(Squalus japonicus Ichikawa,1908)、短吻角鲨(Squalus megalops Macleay,1881)和长吻角鲨(Squalus mitsukurii jordan et Snyder,1901)。但这4种体侧均无白斑,短吻角鲨吻长约等于眼径;髙鳍角鲨背鳍棘长于背鳍上角,背鳍高几等于基底长;日本角鲨和长吻角鲨的口前吻长为口宽的1.5-2.0倍,但前者第一背鳍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第二背鳍高等亍基底长,其棘稍短于鳍高胸鳍前缘为昒长的1.8倍;后者第背鳍起点与胸鳍里缘中部相对,第二背鳍高于基底长,其棘大于鳍高,胸鳍前缘为吻长的1.2倍。
生活习性
白斑角鲨为底层小型鲨鱼,主要栖息于沿海和大陆架、大陆坡上部,从表层至底层,从潮间带至900米深处。适温为6-14℃,随水温的季节变化而自南向北洄游以及向浅处或深处移动,秋冬季常移栖于100米以下深水区,5月在15-20米水深处较多。有昼夜垂直移动习性,昼沉夜浮。
白斑角鲨性颇猛,主要食稍小的鱼类,如鳕鱼、鲱类、鲷类、鲭类以及石首鱼类等也食各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以及环节动物、水母等。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温带和寒带各海区。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
国家地区
存在: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根廷、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巴哈马、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智利(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丹麦、埃及、法罗群岛、法国、佐治亚州、德国、希腊、格陵兰、冰岛、以色列、意大利、黎巴嫩、利比亚、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纳哥、黑山共和国、摩洛哥、纳米比亚、荷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内加尔、斯洛文尼亚、南非、西班牙、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英国、美国、乌拉圭、西撒哈拉。
存在不确定和起源不确定:安哥拉、巴布亚新几内亚。
繁殖方式
白斑角鲨是卵胎生。卵大,具很多卵黄,在早期发生时留在输卵管中,有1-4个,各具一薄壳;后来壳破,胎儿游离,只一大型卵黄腺,卵黄管粗短,不与母体子宫壁相连。与此同时,子宫壁褶皱,生出许多线条突起,分泌乳状液体。胎儿从卵黄营养得到体重40%,其余是从吸收母体分泌液而来;当胎儿这样发育时,新一批卵又在输卵管中出现。每产自数个、十余个,多至30个仔鱼不等;妊娠期也自6-7个月而至18-22个月,依海区而异。寿命长可达25-30龄,或更高龄。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主要价值
白斑角鲨为中国东海和黄海次要经济鱼类,经济价值高,在黄海产量较大东海次之,为其他渔业的兼捕鱼类。肉质鲜嫩,为最普通食用鱼类之一。主要供鲜食,其肝常用于制油,较大个体的鳍可制成鱼翅。药用肝冇滋补强壮、明目的功效,肉具健脾利水、生肌收敛的功效,鱼翅具补肺气、健胃消炎的功效。亦供鲨类形态实验和渔业生物学研究。
食物营养成分
参考资料
Squalus acanthias.shark-references.
Squalus acanthias.iucnred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4 02:2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