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上海东北角的杨浦境内隆昌路上有日式建筑群,世称:白林寺。
简介
在上海东北角杨浦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马路虽不宽,但历史已经比较悠久了,以至于最简单的上海地图,都会标出这条马路——格兰路(现隆昌路)。
隆昌路上有个白林寺,至于为何叫白林寺,谁也不知道,据说名字相传已经很久了。这白林寺有东西之分,在路西的叫西白林寺,路东的叫东白林寺。
历史背景
道光23年(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
英国首先设立了租界和领事馆,不久引起美国和法国的眼红,先后在上海设立了租界和领事馆。至1844年,上海的天空已经飘扬起英、美、法三国国旗。此后,德、俄、日、荷、葡等国也相继进入上海,但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租界,日本人则盘踞在虹口一带。
租界,国人的耻辱,堂堂北洋大臣在这里都要吃瘪认输,上海地方官更要委曲求全。而英、美、法则得寸进尺,伺机扩张,“
小刀会起义”无疑给了他们机会。英、法领事声称保卫上海,需要越界筑路,以便调动军队。清政府与上海地方官吏也乘机想将上海“搞大”,地盘逐渐向东部扩展。
同治9年(1870年),杨树浦路在黄浦江北岸筑成,沿路向东平地直至顾家口附近。光绪9年(1883年),英商杨树浦水厂建成投产,李鸿章参加放水典礼。光绪16年(1890年),官督商办
上海机器织布局建成投产。光绪17年(1891年),
华新纺织新局建成投产。光绪22年(1896年),英商伯和纱厂建成投产。光绪23年(1897年),英商老公茂纱厂建成投产。杨树浦工业区雏形已现,美英也乘机在这里陆续建成电力公司和煤气公司。
早在1883年,日本内外株式会社就派人来中国“视察”棉产情况,并决定在中国建厂,1901年,日本在上海成立内外棉株式会社上海支店。民国10年(1921年),日商大贩东洋纺织株式会社上海工场(后上棉十七厂)在杨树浦建成。同年日商钟渊纺织株式会社公大第一纱厂(后上棉十九厂)建成。
内外棉株式会社总共有19个工厂,在日本的仅有3家厂,其余的都在中国,其中,上海有11家厂,青岛3家厂,满洲2家厂。
日本在华大建纺织厂,起因是1918年中国政府修正关税,棉纱进口从单一从价税一律改为复杂从价税,日本人觉得不如在中国办厂,这样可以免缴进口税,加之中国的劳力更加便宜,用一个华人只需日本工人工资的一半不到,何况中国数亿人对衣着的需求,市场十分广阔。
至1925年,日本在中国境内的纱厂共达41家;在上海有27家,在青岛有9家,在满洲有5家,总共用中国工人88000余人:在上海约58000人,在青岛约22000人,在满洲约8000人。
大康纱厂
“大日本纺绩株式会社”创办于日本明治23年6月19日(1889年6月19日),总部设在日本兵库县(今日本神户市)。1919年,“大日本纺绩株式会社”(社长菊池恭三),投资300万元,在青岛四方建成一座有28000锭,2500人的大康纱厂(经理为仓田敬三,厂长为原田忠雄)。1920年又投资500万日元在上海杨树浦开办的第一纱厂(1921年建成),同年续建第二纱厂,1933年创办第一布厂,次年再办第二布厂,统称大日本纺织株式会社(简称大康纱厂),是杨树浦一带最大的棉纺厂。大康纱厂在杨树浦路腾越路口,南濒黄浦江,东邻美商电力公司,西毗英商煤气公司,总面积378.46亩,分为工厂区和生活区。工厂区111.48亩,生活区276亩。
大康纱厂共有宿舍四处,合计94.61亩,另辟日本人“康和疗”(日本职工医疗康复中心)和172.37亩空地。
大康纱厂生活区等级森严,分为中国工人宿舍和日本籍职工宿舍。此外,日本籍职员又按职务高低分住不同档次的住房。日本籍双领班(相当于现在的车间主任或科长)以上的职员宿舍为东洋式花园洋房,一般日本籍普通职员住的是两层楼房。而中国工人住的是弄堂窄的普通房子。
日本籍职员住的宿舍叫白林寺,在日本名古屋市有座白林寺,建于宽永三年(1626年),后毁,于文化11年(1814年再建),也许大康纱厂的日籍高层对白林寺情有独钟,便将位于格兰路(今隆昌路)引翔港镇东的日式住宅称为“白林寺”。白林寺以格兰路划分为东白林寺和西白林寺,共计房舍93幢,洋房结构,另有单人宿舍1幢(24间房间)。
西白林寺还有职员俱乐部(后为隆昌路第二小学),屋宇宽阔,樱花掩映,极为清幽。此外,还有游泳池、升旗台、大花园、托儿所、幼儿园、疗养院、养猪场、洗衣房等。东白林寺比西白林寺的房屋稍微简陋,为两层联排洋房。此外还有汽车修理房(铅皮房)、食堂等。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国民政府接管,大康纱厂更名为中纺12厂,1949年后更名为国棉12厂。
白林寺的建筑是两层楼的洋房,外墙有鹅卵石做立面,尖顶直瓦,木制百叶窗遮阳。室内长条地板,落地移门,卫生间除抽水马桶外,还有小壁炉。紧挨着大门,还有一个2平米左右的养狗房(据说是东洋人养军狗的)。在西白林寺里,还有一幢会馆(后隆昌路第二小学)和一个供检阅用大操场,西白林寺内还有一个升旗高台,正方形的,边长大约6-8米。上升旗平台需走5-6格台阶。记得文革“深挖洞”时,在这个平台下面和家里的地板下,挖出许多刺刀和饮料空瓶。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国民政府接管,重庆方面派出了98名接受大员,他们大多是四川籍和湖南籍人,带着家眷来到上海白林寺,接管的大康纱厂也更名为中纺12厂。解放后,“中纺12厂”被国家接管,更名为“国棉十二厂”,白林寺也就成了该厂的职工宿舍。
白林寺里面有个25米长的游泳池,这里的隆二小学、25中学的体育课经常是在这游泳池里上。每年七月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这游泳池都要举行水上表演,有3米板的跳水表演,游泳比赛、水球比赛等。
白林寺有着自己悠久的文化,有着自己的地方话——“白林寺话”,夹杂着四川、湖南、扬州音调的普通话。这里象一个小世界(小王国),邻里相互照顾,文化素养很高,没有罪犯也没有暴发户,在平静中庸中生活,而他们到社会的大舞台上,却各有一番作为。
2003年,珠江房产投资开发了香樟园小区,将游泳池、疗养院、单人宿舍全部拆毁,由于白林寺老居民极力反对,并上报有关方面,才保住了西白林寺那些日式洋房,并列为历史保护建筑。
2010年前后,由于市政建设地铁12号线,东白林寺68--90号两幢联排洋房及“铅皮房”被拆迁。
白林寺的名人:
水桂堂 1915年生 100岁仍健在,原老红军
蔡志春 1925年生,国棉12厂首任党委书记兼工会主席,2000年去世后安葬在龙华烈士陵园。
陆国贤 原上海市外经贸委主任(历任国棉12厂厂长、上海市纺织局局长)
倪家驹 老革命,原上海市针织公司党委书记,上海市老年足球队负责人
陆 行 原上海灯芯绒总厂(上海绒布厂)厂长
周祥根 原国棉9厂厂长
朱三毛 原高桥化工厂厂长
孙 鱼 原上海机床厂厂长
李建昌 1947年8月生,中共党员,大学,
上海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调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三级警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