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思(英:Christopher I. Beckwith,1945年—),男,美国人,美国
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著名欧亚研究学学家。
白桂思在他的《日本·高句丽语系的民族和早期中国》(TheJapanese-KoguryoicPeoplesandEarlyChina)一文中,阐述了有关高句丽人和日本人之关系的
语言学证据。根据这些证据,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倭)和
高句丽人的共同源地可能是在面向
渤海的中国辽西地区;之后这个人群的一支向东越海到达日本,而过了几百年后另一支则向东北迁徙,形成了高句丽人。只有这样才可能解释高句丽语和古代日本语的联系(内容发表于白氏新著:《高句丽语:日语在亚洲大陆的姐妹语言》Koguryo, the LanguageofJapan’sContinental Relatives,2004),因此夫余语,高句丽语和日语远古时代很可能属于同源。有不少人尝试把高句丽语、
百济语及现时的日本语系诸语连系在一起(Beckwith2004):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
大和族很可能是从
扶余国而来,而
扶余人的语言随着地域的分隔,慢慢演变成为高句丽语、百济语及古代的日语。白桂思尝试透过约140个含有高句丽词语的地方面来重新构建高句丽语的发音。他发现:高句丽语在文法构词方面与日语相似,例如:genitive -no及attributive -si。据俄国籍的韩国问题专家Andrei Lankov介绍,白桂思教授的观点已经被国际上大多数的语言学家所接受。(亚洲时报Asia Times网站2006年9月16日报道)与此同时白桂思的这一不寻常的观点,遭到了很多的质疑。一些学者认为白桂思对古高句丽语言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被认为是错误的。
Beckwith (1987): The Tibetans in the Ordos and North China: Considerations on the Role of the Tibetan Empire in World History. In: C.I. Beckwith, ed., Silver on Lapis. Bloomington: Tibet Society, 1987, 3-11.
Beckwith (1993):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ISBN 0-691-05494-0. First paperback edition, with a new afterword, 1993. ISBN 0-691-024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