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瀑寺(BaiPu Temple),全称金银山白瀑寿峰禅寺,位于
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淤白村北,始建于辽乾统初年,1998年重建。
历史沿革
辽乾统初年,昌平、玉河、矾山、怀来四县信徒集资,就地建造佛寺,初名白瀑院,后改“白瀑寿峰禅寺”,通称白瀑寺。
辽代后期,华严宗高僧圆正法师游方至燕京宛平县金城山弘传佛法。
金、元、明,曾重修。
民国初年,一军阀看重白瀑寺这块风水宝地,要迁祖坟于此,率兵捣毁了白瀑寺。临白瀑寺最近的淤白村村民,发心再建白瀑寺,但白瀑寺远不比先前的白瀑寺庞大,只是一所三合式院落寺院。
文化大革命时期,白瀑寺被毁,千佛绕比卢遮那佛被捣毁,大铜钟被卖,仅遗留下覆钵式辽代古塔一座。
1998年,白瀑寺重建。
2016年5月22日,白瀑寺落成。同年,白瀑寺举行落成仪式暨圣像开光法会。
建筑格局
白瀑寺坐北朝南,仅存山门、大雄宝殿和圆正法师灵古塔,其余均为新建建筑。重建后寺内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僚房、钟楼、鼓楼、客堂、法堂和藏经楼等建筑,各建筑环廊环抱且贯通。西院存有圆正法师塔、源衍长老塔、本勤禅师塔。东侧有龙王殿3间,殿内两壁曾有彩色壁画,东壁为关帝故事,西壁为龙王故事,由多组小图画构成。另存有元元贞二年(1296年)“大都宛平金城山白瀑寿峰禅寺产业之记”碑、明隆庆二年(1568年)“重修大悲干佛”碑、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白瀑寺碑文记”等石刻。
文物遗存
圆正法师塔
圆正法师塔建于金皇统六年(1146年),砖塔平面呈六方形,高10余米。束腰塔座高2.5米,上环列青砖雕刻莲瓣约以百计。上承塔身,塔身上部每面雕如意头4个。塔身上为三层叠涩密檐,密檐上为覆钵承托的十三重相轮,收拢为尖状,轮顶为一直径尺余的空心铁球,球壁为镂空卍字花纹。球间穿出一高2米余的铁杆为塔刹,附件已散失。
圆正法师塔塔铭由金代僧人希辩撰文:“圆正俗姓曹,中京乾州人。辽咸雍三年(1067年)生,十五具戒始习律,次听花严大经有超群之解,众推师为法主。遍历诸方,参寻禅德,往往赞其为法器之人也。寿昌间经游兹山,见群峰秀异,溪水清甘,默叹云,此胜地可建兰若。辽乾统初,昌平、玉河、矾山、怀来四县檀信共请师建当阳大殿,此后庵房,厨库,什物器用翕然就绪,遂成梵刹。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示寂。”
源衍长老塔
源衍长老塔建于元定宗三年(1248年),为源衍长老的弟子本勤禅师为其建立,是金元之际盛行的石幢塔形制,由于塌倒散乱已久,仅有八棱塔身及天盖数件留存。塔身刻文记载源衍生平。额题“故衍公长老塔,大周朝元元年(1248年)白瀑岭淤泥坑村敬建。”现残件存于门头沟区博物馆。
本勤禅师塔
本勤禅师塔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为石经幢式墓塔,现仅存八方塔身。塔身为石柱形,塔铭文中“礼”“济”二字与现今的简化字写法相同。额题“勤公禅师之塔”。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白瀑寺圆正法师塔造形稳重、形制罕见,是金代密檐式塔中的杰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体现了建造者和设计者的标新立异,是建筑史上的创新,为研究近代佛教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文物保护
1981年,白瀑寺被被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2月11日,白瀑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白瀑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淤白村。
交通路线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距离白瀑寺约52.2千米,驾车约7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