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纻辞》是梁武帝萧衍的组诗作品。《白纻》原是晋时的宫庭舞蹈。大约舞者穿着白纻制的衣袍,执白纻制的手巾,故其歌辞云:“高举两手白鹄翔,轻躯徐起何洋洋。”又云:“爱之遗谁赠佳人,质如轻云色如银。
作品全文
其一
朱丝玉柱罗象筵,飞琯促节舞少年(1)。
短歌流目未肯前,含笑一转私自怜(2)。
其二
纤腰袅袅不任衣,娇怨独立特为谁(3)?
赴曲君前未忍归,上声急调中心飞(4)。
注释
(1)朱丝:朱红色的琴弦。玉柱:玉质的音柱。罗:罗列。象筵:象牙制的席子。多形容豪华的筵席。飞琯:飞起的六孔管乐声。琯,同“管”。古乐器名。用玉制成,六孔,像笛。促节:急促的音节。舞:舞动。舞蹈。
(2)短歌:短小的歌曲。短促节奏的歌曲。与‘长歌’相对。流目:流转的目光。未肯前:不肯上前来。一转:一次转身。私自怜:自我怜惜。私自,暗自。自己。
(3)纤腰:纤细的腰肢。袅袅:轻盈纤美貌。摇曳貌;飘动貌。不任:不胜任。不能忍受。不胜。娇怨:娇嗔幽怨。独立:单独站立。单腿站立。特为谁:特别为谁。
(4)赴曲:奔赴曲调。应合曲调的节奏旋律;合拍。君前:君王面前。未忍归:不忍归来。上声:上扬的声音。急调:急促的声调。中心飞:心中飞荡。
作品赏析
第一首表现少年舞女的羞涩之态,从“未肯前”到“含笑一转”以背对观舞者,实为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先发。第二首则见主动挑逗之“娇怨”,舞到奏曲伴舞的“君”前留连不去,而“上声急调”像在代诉她心中的殷殷情意。岂不是盈盈爱意尽在不言中吗?使眼前舞蹈别添“形”外的情意美。
萧衍的这两首作品是观“白 舞”而写的即兴诗。所谓“白 舞”是盛行于两晋、南朝各代的江南民间舞蹈。舞者穿轻纱般的白色 麻长袖舞衣,故称白 舞。《宋书・乐志》:“《白 舞》,按舞辞有巾袍之言, 本吴地所出,宜是吴舞也。”
在诗歌体式上,萧衍诗不像其他同类诗为六到八句的长诗,而是仅有四句的短诗。诗句虽短,却把舞者所处的环境、伴奏的乐器以及舞者的年龄、舞姿、表情描摹得非常准确到位。在被称为艳诗的这类宫体诗中,这两首诗并不十分艳逸,语言华丽工整,格调浑成,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宋许顗《彦周诗话》认为,前一首“嗟乎丽矣!古今为第一也”(11),强调其“丽”的审美特征,即清丽宛转流畅的诗歌风格。可以说,萧衍的舞辞是白纻辞系列中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