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座流星雨
1947年在英国观测到的流星雨
1947年人们才观测到白羊座流星雨,发现者是建立在英国约德尔贝克的雷达。活动从5月30日开始,一直延续到6月17日。辐射点没有得到仔细确定,仅仅被确定在赤经45-55度,赤纬25-35度之间。
历史发现
1947年之后所有的大型雷达观测都观测到了白羊座流星雨,玛丽·阿蒙(Mary Almond)在1951年确定了轨道,虽然轨道倾角已经被确定为18度,但阿蒙却仔细的研究了开始和结束的时候的轨道倾角,并指出开始的时候轨道倾角为3度,而活动结束的时候轨道倾角达到34度,这就是说轨道中心逐日远离黄道
轨道倾角的疑问自1951年后不断被证实,澳大利亚、美国和苏联的观测者都得到了19-38度的结果。1975年澳大利亚的观测结果发表,为解决这个问题开启了一扇门。
加特尔(G.Gartrell)和厄福(W.G.Elford)在1969年中旬观测到6个可能与白羊座流星雨有关的活动,这些群的轨道倾角从2.4度到65.3度不等。他指出“这些群中的轨道倾角增加现象并没有得到发现。”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群之间不同的变化看来就是白羊座流星群轨道问题的解决点。
日起计算
同样疑惑的还有这个群的日漂移的确定。1951年,阿斯皮那(A.Aspinall)和霍金斯(Gerald S.Hawkins)根据约德尔贝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的日漂移为赤经+0.74度,赤纬+0.92度。巴罗斯(K.Bulough)利用1950-1953年约德尔贝克的数据得出的结果是赤经+0.48度,赤纬+0.30度。还有别的分析结果。戴维森(T.W.Davidson)在1956年利用约德尔贝克1950-1955年的数据得出的结果是赤经+0.47度,赤纬+0.39度。卡什切耶夫(B.L.Kashcheyev)和勒别迪内次(V.N.Lebedinets)在1960年的结果是赤经+0.7度,赤纬+0.1度。对于这些乱七八糟的结果没有统一的解释,有可能是因为这一个群的复杂性——这种说法在加特尔和厄福的分析中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他们认为白羊座流星雨由多个碎片带组成,不同的碎片带产生不同的日漂移量。
关于这个群的其他内容也不好研究。根据约德尔贝克的结果,辐射点直径为3度,每小时流量在54-76之间。而1971年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目视观测结果,每小时的流量(不是天顶流量)达到1-4。
许多研究者把这个群的起源归结于太阳系中一些复杂的小天体。第一个确定这个群轨道的阿蒙认为,这个群的另外一部分将在7月28日与地球轨道相交,预计的辐射点位于赤经336度,赤纬-11度,位置在南宝瓶座δ流星雨周围15度的范围内。不过在检查两个群的轨道之后,阿蒙说“虽然两个群的轨道已经不同,但是它们以前可能有一个相同的起源”。
1973-1976年,泽内·瑟卡尼纳(Zdenek Sekanina)提出了几个可能的母体,他认为1566号小行星伊卡鲁斯有类似的轨道特征,误差在0.245-0.286之内。
观测时间
2023年,白羊座流星雨极大日期预计发生在6月7日。
参考资料
2023年天象早知道.上海天文馆.2022-12-29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29 11:17
目录
概述
历史发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