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必然规律。人死了,开个追悼会,健康、庄严、肃穆。既追忆故人功绩,寄托人们的哀思,又教育、激励后人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这尽在情理之中。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旧时的陈规陋习又死灰复燃。丧事讲排场,比阔气之风日趋严重。仅丧葬中的
花圈消费一项就已经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我国每年有700万人死去,一年要烧掉为死者送葬的花圈就高达13亿元!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当今畸形的白色消费也愈来愈疯狂。按时下每死一人至少有100个亲朋好友每人最低送人情100元计算,我国每年的“白色”人情消费高达700亿元!
“烧纸40元,金元宝20元,冥币20元,供果20元,香烛15元。每样都不算贵,但加起来却花了一百多元。”距离清明节不到几天了,40岁的山东省鱼台县的刘阿姨已将
清明祭祀用的物品准备齐全,祭品还包括“手机”、“电脑”、“汽车”、“别墅”等“高档”
祭品。
据中消协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仅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消费”便高达100多亿元。清明节即将到来,因清明扫墓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
2011年3月29日,在北京郊区一祭祀用品店,店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祭祀用品,有电视机、电冰箱、电脑、手机等现代家用电器模型,还有别墅、汽车、飞机等纸扎模型。店主说:“现在实行‘个性化定制’服务,拿纸花来说,以前都是纸扎的黄菊花,现在连百合什么的都有了。”
实际上,那种相互攀比的祭品大比拼除了给商家提供了发财的难得商机,并不一定就与生者对逝者的缅怀之情成正比。我们中国人是重视人伦的,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彰显孔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祭祀文化内涵,便已足够,这就是清明祭扫的价值所在。
如果人们真切明白了
清明的文化传统意蕴,大概就不会只将其视作一个花钱大买特买各色祭品的日子,给商家带来滚滚财源的“清明经济”也断不至于如此兴旺。我们要做的,是发扬光大清明传统中有益于当代的积极文化因子,如通过祭奠、感恩、追思的祭祀礼仪所折射出的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以及对文化理想的执着追求等。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经由祭扫这一形式,既对逝者遥寄出深切的思念,又由此而进行一次庄严的心灵对话,涤清我们心灵中的尘埃。
心灵上的既清且明,就会反映在采取何种清明祭扫这一形式上。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那么,我们就不会过于注重祭扫时祭品的丰厚与否,网上祭祀、鲜花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尽可以采用,又何必一定要使墓前的纸灰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