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艾
菊科蒿属植物
白艾(学名:Artemisia igniaria Maxim.)是菊科蒿属植物,叶背有白毛,可入药。
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稍粗,直径4-6毫米,直立或斜向上,具横卧地下茎,常有营养枝。茎少数或单生,直立,高60-120(-150)厘米,纵棱明显,多分枝,枝长15-40厘米;茎、枝初时被灰白色绵毛,后渐稀疏。叶稍厚,纸质,上面初时被灰白色短绒毛,后渐脱落无毛,绿色,背面密被灰白色绒毛,茎下部叶卵形或宽卵形,一至二回羽状深裂,先端钝尖,具短柄,花期叶萎谢;中部叶卵形或宽卵形,长6-12厘米,宽4-10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分裂,第一回深裂,每侧具2-3枚裂片,裂片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5(6)厘米,宽2-3厘米,每裂片再(2-)3(-4)深裂或浅裂或边缘为数枚粗锯齿,裂片先端钝或渐尖,并有短尖头,边缘稍反卷,基部渐狭成柄,叶柄长0.5-1.5厘米,基部常有细小的假托叶或假托叶脱落;上部叶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叶片椭圆形、卵圆形或长卵形,边缘无锯齿,近无柄或无柄;苞片叶不分裂,椭圆形。头状花序椭圆形或长卵形,直径2.5-3.5毫米,具短梗或近无梗,具披针形或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疏松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稀疏、开展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椭圆形,背面微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中层总苞片略大,卵形,初时背面微被灰白色蛛丝状毛,后渐稀疏,具绿色中肋,边缘宽膜质,内层总苞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半膜质,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凸起;雌花5-8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1-2裂齿,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长,花后外卷;两性花7-14朵,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与花冠近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瘦果长圆形。花果期8-11月。
分布范围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南部)、河北、山西、陕西(南部)、山东、河南等省区;常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缘、草地、森林草原、灌丛与路旁等地。模式标本采自北京西山。
主要价值
民间入药,作“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止血、消炎、通经等作用。
植物名。叶背有白毛,可入药。 南朝 梁 江淹 《尚书符》:“高山与深谷共湮,紫芝与白艾同灭。” 唐 杜牧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诗:“帘前白艾惊春,篱上青桑待晚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8 17:5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