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茹云,生于1977年,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郝桥镇侯西村人。2011年罹患淋巴癌,在病床上与诗词结缘。一个弟弟因患脑瘤瘫痪在床,另一个弟弟多年前失踪。面对人生中的各种不幸,她背诵诗词上万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强乐观笑对人生。
抗癌经历
2010年的一天,白茹云突然感觉鼻子不舒服,乏力、头晕。之后的一段时间,天天感觉如此。她没在意,照常干活。到2011年3月,病情更加严重的白茹云一人去了县医院,检查结果是疑似淋巴瘤。县医院建议她去市医院做个更好的检查进一步确诊。结果市医院也说疑似淋巴瘤,并不确定。无奈,她又到石家庄某省级医院进行检查,这家医院将她的结果寄到北京一家医院,最终在北京确诊。
从3月到7月,白茹云一个人奔波了几个月,最终等到确诊结果——淋巴瘤时,焦虑的心已经变得平静。这一年她36岁。白茹云患的是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这是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
恶性肿瘤,临床以无痛性、进行性
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淋巴系统的分布特点,使得淋巴瘤属于全身性疾病,几乎可以侵犯到全身任何组织和器官。
从2011年8月底起,白茹云开始在省医院化疗,依然是一个人面对疾病。生活的不易让她格外坚强,女人的娇气在她身上不存在。
“化疗也是你一个人去的?”记者问。“当然是一个人啊,我丈夫在家负责挣钱、借钱,我负责在外面花钱看病。”白茹云说到这里发出了“咯咯咯”的笑声。“像挂号、排队、交钱都是我一个人,我交完钱再跑到病房化疗,饿了就自己去打饭。”谈起往事,白茹云云淡风轻。
为了省钱,白茹云住院期间背了一书包挂面。每天中午,她把从超市买来的鸡蛋放到开水里烫5分钟,水倒掉再用开水烫,这样反复烫两次,鸡蛋就熟了,再配上开水煮过的清水挂面,滴点香油,就是一顿午饭。有的时候也会改善改善伙食,比如放点热水焯过的木耳,或者在挂面里也下点粉丝。
白茹云的化疗需要8个疗程,每个疗程几乎要一个月。每次化疗,都会有呕吐、头晕等症状。特别难受时,白茹云会步行到离医院院区仅几百米的石家庄学院食堂买饭吃。学校食堂的饭比外面便宜,而且她更喜欢那里熙熙攘攘的学生,有朝气,有生机,迸发着希望。
诗词为伴渡劫波
患癌,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白茹云说,重疾病房里最打击人的不是自己的疾病,而是每天同吃同住的病友突然离世。
“我们病房4个人,大家病情都差不多,都在化疗,大家像朋友一样,经常聊家庭聊人生,”白茹云回忆道,“不同的是,他们都有家人陪,他们也都能吃上菠菜。”
白茹云和病友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她有
诗词歌赋。化疗开始不久,她在医院附近的书店买了一本《诗词鉴赏》打发时间。这本书一直陪伴着她,陪她经历化疗的痛苦和一个人的孤独无依。
结缘诗词经历
命运多舛 坚强笑对人生
白茹云是河北省南和区郝桥镇侯西村一名普通农民,她是家中长女,小时候父母下地干活,她在家里照看弟弟妹妹。“二弟8岁的时候得了脑瘤,每次病情发作,他就捶打自己的头,我拽住他的双手,但是没法缓解他的头痛。”白茹云说,“弟弟都快把自己头打破了,看着又着急又心疼,为了转移他的注意力,(我)开始唱一些诗词歌谣。”
她的弟弟8岁时,脑子里长了一个瘤,发作的时候,他就使劲打自己的头,打得头都破了。白茹云作为长姐,需要看护弟弟,她抓住弟弟的手,不让他打;最后没有办法了,就给弟弟唱着背诗,弟弟听了,就安静下来;弟弟再哭再打头,她就再背。她说,那段时间,积累了很多诗词。说起这段往事,她几度哽咽,断断续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白茹云被确诊患上了淋巴癌。“从确诊到后期治疗,都是我一个人去的。当医生告诉我恶性肿瘤的消息之后,我就想着,谁没有生病的时候,既然生病了,治疗就行了。”白茹云说得很轻松淡然。
疾病的折磨和经济压力,并没使白茹云一蹶不振。她经常独自躺在病床上看一本《
诗词名句鉴赏辞典》。那段时候,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就这么把一本书看完了。背诵诗词常常是在她下地干活、做家务中进行的。“诗词让我学习到不少人生道理,背诗成为我生活中的乐趣和精神寄托。”白茹云说。
在白茹云生病前两年,她的三弟和家里失去了联系。“我住院期间,接到弟弟的电话,他说被骗到传销组织里了,逃出来之后在北京一家快餐店打工。”白茹云说,后来打弟弟的电话就再也打不通,那年弟弟25岁,现在该32岁了。
住院期间汲取精神力量
2011年罹患淋巴癌,在病床上与诗词结缘。在石家庄住院期间,白茹云买了一本诗词鉴赏,以打发无聊的时间,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把一本书看完了。她说:“虽然生活很清苦,但我可以在诗词里面品尝到喜怒哀乐。”
在石家庄一家省级医院治疗期间,为减少开支,白茹云没有让家人陪床。“治疗花销太大,起初的时候一个月费用上万元,爱人必须在建筑工地打工挣钱才能继续支付药费。”本来,从侯西村到石家庄有直达客车,但是车费需要45元。为了节省路费,她早上5点从家里出发,从村里先到县城,再到邢台市,坐火车到石家庄,再坐公交车到医院,多次转车、历经5个小时,这样可节省24元钱。
做完化疗之后,白茹云耳朵听不太清,眼睛老流泪,声带发音也不好。在外人看来,白茹云遭受了太多的不幸,不过,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满腹才华的大诗人,他们的人生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些都会成为过眼烟云。”
参加节目
2014年12月,参加河北电视台《中华好诗词》栏目,并连闯三关。
2016年7月份,她写的《蝶恋花》在《中华好诗词》微信公众号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2017年2月6日,白茹云参加《
中国诗词大会》。淡定沉稳答对全部选题,获得285分的高分。
精神支柱
白茹云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郝桥乡的一个小村子,她说,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白茹云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她从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比如,杜甫的诗句“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说:“读到这句诗的时候,仿佛诗人在和我对话。”
我非常喜欢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就是我该有的人生态度。”
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让她养成了淡定从容的性格。“竹子生长虽没有肥沃的土壤,但凭一股坚韧劲和倔强气,经受住了种种磨砺和考验。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同样也可以过得很幸福。”
当说起自己背诵诗词的趣事时,脸上一直挂着微笑的白茹云忽然显得有些害羞了。“以前邻居来串门的时候,我就赶紧把书放下,害怕人家笑话。自从邻居们知道我在电视上参加诗词大会之后,经常有人来找我,让我教他们一起学诗词呢。”
诗词与生活
白茹云少女时代
白茹云学习很好,初中毕业那年,她以优异成绩获得了预选考中专师范的资格。但由于中招考试发挥失常,她最终落榜了。村里小学缺人,成绩优异的白茹云被招去代课,一个月有50元工资。白茹云说,有工资,还能照顾家人,代课那两年是她最幸福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村小学大规模招收师范生,白茹云下岗。
1998年,白茹云去北京做保姆,每个月300元,她不仅可以补贴家用,还能积攒一部分。当保姆期间,白茹云接触到流行歌曲,她最喜欢的是邓丽君的《小城故事》,这首歌是她对人生的全部向往。电话里,白茹云给记者清唱了几句:“小城故事多,充满喜……跑调了,我再试一下。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咯咯咯”,白茹云笑了起来:“我都忘完了。”
1999年,白茹云从北京返乡结婚。婚后,为了生计,她去村里一家木材厂锯木材,一干就是12年。12年之后,就是患癌、治病。
《小城故事》的歌词说: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如歌如画的生活是白茹云向往的,可她的日子却始终充满了艰辛。都说女儿多娇弱,可白茹云更像是石头底下的小草,不向命运屈服,倔强而坚强地拱出石头缝迎接阳光。
诗意生活
如今,白茹云不仅背诵诗词,还时常作诗。她定期给河北卫
视的《中华好诗词》节目和邢台市的“三阳诗社”写诗,一年多来写诗二三十首。
白茹云在田间地头浏览通过手机下载的好诗词,感受中华传统诗词的魅力。
词作品
《江城子》
病行京广又三遭,似衰茅,逐风飘。千里求医,来往独思寥。只为堂前双白发,长思量,且煎熬。
也曾难忍痛终宵,暗神凋,爱难消。心系家中,绕膝小儿娇。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
人物评价
1.“她怎么可能会丑呢?她是美的,是大美!”网民“张一”说:“面对苦难的挑战、死亡的威胁,她不慌不忙,无畏无惧,笑谈过往,庄重从容,她的美不倾国倾城,但倾尽全力。”----网民“wang涛涛”
2.白茹云太了不起了,她是诗意的最美体现,诗的意境、诗的力量,为她点赞。----网民“吴信信”
3.“看到白茹云的故事,我泪流满面,她感动了我,也提醒了我,珍惜现在的生活,享受每一天,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胜者!”---网民“倩仔”
4.她很乐观,在舞台下都是和大家一起说笑。“因为她很真实,所以特别能触动人。”----《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
5.务农为生、家境清贫、病痛折磨,现实沉重,但白茹云始终过着“诗意的人生”。舞台上,她淡定如水;现实生活中,更显开阔从容。白茹云不喜欢别人把她当作“命不久矣”的绝症患者,输赢、生死、悲喜,很多人生态度,都能从她那里得到另一种领悟。----《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