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蒿(学名:Artemisia stechmanniana Besser)是菊科蒿属半灌木状草本植物。茎、枝初被微柔毛;叶下面初密被灰白色平贴柔毛;茎下部与中部叶长卵形、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园状卵形;头状花序近球形,下垂; 瘦果窄圆状卵圆形或窄圆锥形;花果期8-10月。白莲蒿别名白蒿、万年珍珠蒿。
植物学史
白莲蒿别名白蒿、万年珍珠蒿。
该种曾被定名为A. gmelinii Poljak. (Фл. СССР 26: 464. 1961), non Web. Stec-hm.,作者查阅并对照了苏联标本及存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邱植物园、爱丁堡植物园、剑桥大学植物系等标本馆中该二种的模式及模式产地标本——A. sacrorum Ledeb.(Herb. Hook. 1867, Dahuria)及A. gmelinii Web. ex Stechm.(Herb. Hook. 1867. Dahuria),也参考了存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标本及荷兰莱登国立标本馆的标本,发现前苏联植物志载的A. gmelinii Poljak.实为误定,该种应为A. sacrorum Ledeb.(1805)。植物智修订为Artemisia stechmanniana Besser。
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根稍粗大,木质,垂直;根状茎粗壮,直径可达3厘米,常有多数、木质、直立或斜上长的营养枝。茎多数,常组成小丛,高50-100(-150)厘米,褐色或灰褐色,具纵棱,下部木质,皮常剥裂或脱落,分枝多而长;茎、枝初时被微柔毛,后下部脱落无毛,上部宿存或无毛,上面绿色,初时微有灰白色短柔毛,后渐脱落,幼时有白色腺点,后腺点脱落,留有小凹穴,背面初时密被灰白色平贴的短柔毛,后无毛。茎下部与中部叶长卵形、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2-10厘米,宽2-8厘米,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每侧有裂片3-5枚,裂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每
裂片再次羽状全裂,小裂片栉齿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每侧具数枚细小三角形的栉齿或小裂片短小成栉齿状,叶中轴两侧具4-7枚栉齿,叶柄长1-5厘米,扁平,两侧常有少数栉齿,基部有小型栉齿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略小,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具短柄或近无柄;
苞片叶栉齿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近球形,下垂,直径2-3.5(-4)毫米,具短梗或近无梗,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密集或略开展的
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初时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后脱落无毛,中肋绿色,边缘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背面无毛;
雌花10-12朵,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外面微有小腺点,檐部具2(-3)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锐尖;两性花20-40朵,花冠管状,外面有微小腺点,花药椭圆状披针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或有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管近等长,先端2叉,叉端有短睫毛。瘦果狭椭圆状卵形或狭圆锥形。花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路旁、灌丛地及森林草原地区,在山地阳坡局部地区常成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白莲蒿抗旱能力较强,比较喜暖,而且,具有一定耐荫性,这就决定了它既可作为草原的重要建群种,又能在夏绿阔叶林区广泛分布,甚至可生长于林下。在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带十分普遍,少量也进入森林和荒漠区,但很少进入蒙古高原,常生于砾石质陡坡、向阳坡地、也可下降到浅沟底部和干河床边缘。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及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东欧部分、
伊尔库茨克、马加丹、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图瓦共和国、西西伯利亚、雅库茨克)。在中国除高寒地区外,几遍布全国。
生长习性
白莲蒿的活动芽为白色或银灰色,小米粒状,初始时顶端圆头,之后形成突出,钝头、有明显的退化鳞片叶,直径约0.1厘米,果后产生,多数出现在地下枝条与根的分叉处;由根颈部位长出的多数分布在根颈与地上枝条相接处,特别在枝条基部、接近根颈处的中龄枝条和分叉枝基部长出。从根颈长出的枝条,被土埋后可长出不定根有的分枝顶端停止发育,成为休眠状态,休眠芽钝头、饱满、小米粒状、浅褐色;芽分布在中龄枝条上较多,前1年残存的枝条上次之,当年发育枝条上分布较少。枝条死亡,促进芽生长。
白莲蒿的植株基部生长着木质化枝条,其主茎突出地面,基部不分枝。老茎黑褐色,根颈外皮木栓化、纵裂、不产生芽。枝条从根颈顶部发出或芽水平走向或先向下生长,再向上生长而形成;基部和上部存在枯枝,当年枝条多产生于基部及枝条上部分叉处,新枝条紫色。基部枝条从中龄枝条基部向外发展(被冲积物覆盖,可长不定根),呈现明显的枝条位移现象。
白莲蒿为根蘖型植物,根系不甚发达,主根可达30厘米以下,由于生境土壤条件影响,根系主要分布在10厘米以内,水平根发达,根蘖性很强。根颈长出的枝条,被土(冲积物)覆埋后可长出不定根,多数不定根出现在枝条向上弓形部位或枝条基部,分叉甚少。早期不定根就存在死亡现象。老龄植株上,当不定根增加到一定数量,主根作用下降,出现腐烂、枯死和虫害现象。
种子结实量大,在有一定湿度的条件下,可促进其萌发,秋季萌发第2年可开花结实;幼龄植株的根浅,主根明显,黑褐色,分支较少,地上枝条紫色,分枝较少。
繁殖方法
白莲蒿主要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药用
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薁类,还含倍半萜内脂等。古本草书如《大全本草》记述“白蒿蓬蒿也,似青蒿而叶麤上有白毛,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此“白蒿”就是白莲蒿。中国民间入药,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之效,可作“茵陈”代用品,又作止血药。牧区作牲畜的饲料。
饲用
鲜嫩时绵羊和山羊喜食,其群落多为山羊和绵羊早春及冬季放牧场;据分析,在营养期其粗蛋白含量占干物质的15.86%,粗脂肪4.27%。
食用
人们在春夏季采幼嫩的茎叶,洗净,用沸水焯后,可凉拌、炒食或做汤。
保护现状
列入《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