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菊木
菊科白菊木属植物
白菊木(Leucomeris decora Kurz)是菊科白菊木属植物,落叶小乔木,高2-5米。枝有条纹,幼时白色,被绒毛。叶片纸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8厘米,宽3-6厘米。头状花序于花期直径近1厘米,近无梗或有短梗,通常8-12个或有时更多复聚成复头状花序。瘦果圆柱形,长约12毫米,基部略狭,具纵棱,密被倒伏的绢毛。花期3-4月。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高2-5米。枝有条纹,幼时白色,被绒毛。叶片纸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8厘米,宽3-6厘米,顶端短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两侧常不等长,边缘浅波状,具极疏的胼胝体状小齿,上面光滑,仅幼时被毛,下面被绒毛;中脉两面均凸起,于下面尤著,侧脉8对或有时更多,基部近平展几成直角从中脉发出,后弧形上升离缘弯拱连接,网脉明显,网眼小;叶柄长1.5-4厘米,多少被毛,内侧腋芽厚被绢毛。
头状花序于花期直径近1厘米,近无梗或有短梗,通常8-12个或有时更多复聚成复头状花序;总苞倒锥形,直径4-5毫米;总苞片6-7层,外层卵形,被绵毛,长2-4毫米,宽约2毫米,顶端钝,中层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略被毛,长约6毫米,宽2-2.2毫米,顶钝或短尖,最内层狭长圆形或线形,长约13毫米,宽1.3-2毫米,质薄,无毛,顶端尖;花托圆盘状,无毛,直径约1毫米。花先叶开放,白色,全部两性;花冠管状,长约2厘米,檐部稍扩大,5深裂,裂片近等长,卷曲,长7-8毫米;花药顶端尖,长约10毫米,尾部向下渐尖,长为花药的1/3;花柱分枝内侧略扁,钝,长达1.5毫米。瘦果圆柱形,长约12毫米,基部略狭,具纵棱,密被倒伏的绢毛。冠毛淡红色,不等长,长13-15毫米。花期3-4月。
生长环境
白菊木生长于海拔1100-1900米的山地林中。多生于干热河谷。年平均温约18℃,1月平均温为11℃,极端最低温3℃,极端最高温达38℃,年降雨量在800-1000毫米。土壤为千枚岩发育的砖红壤,有机质含量3-5%,pH值6.0-6.5。白菊木为阳性树种,常生长于以虾子花、红皮水棉树、火绳树为优势的稀树灌木草丛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南部至西部(北至大理)。在中国云南主要分布于双柏、漾西、景东、景洪、勐海、勐海、新平、镇康、双江和潞西等县。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秋季采收种子、储存至春季播种,苗床宜筑高畦,土壤排水良好、透气性强的沙质土壤。
主要价值
研究:中国菊科植物大都是草本,仅白菊、护菊木等少数种类是灌木或小乔本、对研究菊科的进化、区系起源等有一定价值。
药用:白菊木树皮可入药,治咳嗽及枪伤刀伤。
保护现状
物种现状:中国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稀有种。散生于中国云南南部和西部各个热河谷地带,产地群众常砍伐作薪柴燃料。
濒危原因:由于干热河谷地表干旱,环境恶劣,使得白菊木的天然更新较难。加上常被当地人砍作薪柴,导致其种群资源日益稀少。
保护措施:建议由中国云南景东县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开展引种繁殖试验,并加以推广种植。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参考资料
白菊木.植物智.
白菊木.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5:4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