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茎类蔬菜,十字花科萝卜属植物。白萝卜与萝卜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同一种植物,即萝卜属中的萝卜。萝卜属植物因品种、生长环境和培育方式等不同,形成了多种品种。白萝卜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品种,其根部呈长圆柱形或长椭圆形,表皮白色,肉质白色,口感脆嫩,味道清淡微甜。白萝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资源,作为萝卜的常见品种之一,在全国各地普遍栽培。白萝卜喜温和凉爽气候,需肥沃疏松土壤及充足光照。常见的白萝卜品种有长春大根、白玉大根等。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能促进消化,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植物学史
本草考证
白萝卜与萝卜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同一种植物,即萝卜属中的萝卜。萝卜属植物因品种、生长环境和培育方式等不同,形成了多种品种。白萝卜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品种,其根部呈长圆柱形或长椭圆形,表皮白色,肉质白色,口感脆嫩,味道清淡微甜。作为现代栽培萝卜祖先的野生萝卜起源于地中海,分布于世界温带地区,早在4 000年前,埃及金字塔里就已经有关于萝卜的文字记载。在中国,萝卜以前被叫做莱菔,《尔雅》记载:“葖,芦萉。郭注:‘萉’宜为‘菔’。邢疏:今谓之萝卜是也”。萝卜经过长期驯化和选择,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植物学形态各异的栽培萝卜品种,包括东亚大长萝卜(Raphanus.sativus var.hortensis Becker)、欧洲小萝卜(Raphanus.sativus var.sativus)、黑萝卜(Raphanus.sativus var.niger Kerner)、食荚萝卜(Raphanus.sativus var.caudatus Hooker and Anderson)及油料萝卜(Raphanus.sativus var.oleiferus Metzg)。
栽培历史
萝卜在我国已经有两千七百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诗经》中就有“采葑采菲”的记载,其中的“菲”就是指萝卜。经过长期的品种驯化及栽培,萝卜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其中白萝卜深受百姓喜爱,是百姓餐桌上仅次于大白菜的“当家菜”。
应用历史
白萝卜在中国不仅种植有千年历史,在饮食和中医食疗领域也都有广泛应用。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编修的《如皋县志》载:“萝卜,一名莱菔,有红白二种,四时皆可栽,唯末伏初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沙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坚而辣。”
《黄帝内经》记载:“其色白,属金,入肺,性甘平辛,归肺脾经,具有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可主治肺痿、肺热、便秘、吐血、气胀、食滞、消化不良、痰多、大小便不通畅等。
形态特征
二年或一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直根肉质,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外皮绿色、白色或红色;茎有分枝,无毛,稍具粉霜。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大头羽状半裂,长8-30厘米,宽3-5厘米,顶裂片卵形,侧裂片4-6对,长圆形,有钝齿,疏生粗毛,上部叶长圆形,有锯齿或近全缘。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白色或粉红色,直径1.5-2厘米;花梗长5-15毫米;萼片长圆形,长5-7毫米;花瓣倒卵形,长1-1.5厘米,具紫纹,下部有长5毫米的爪。长角果圆柱形,长3-6厘米,宽10-12毫米,在相当种子间处缢缩,并形成海绵质横隔;顶端喙长1-1.5厘米;果梗长1-1.5厘米。种子1-6个,卵形,微扁,长约3毫米,红棕色,有细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范围
全球分布广泛,主要在温带地区栽培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栽培技术
生长条件
白萝卜喜温和凉爽、温差较大的气候,为半耐寒性蔬菜,通常在2~3℃温度下,白萝卜种子就能发芽,而20~25℃为发芽的最佳温度。种植白萝卜时,选择富含腐殖质、土层深厚、通气性好、排水优良的沙质土壤最佳, p H值在5.3~7.0。萝卜根系较深、叶片较大,但是其蒸发量大,具有不耐旱的特点。土壤湿度65%~80%、空气相对湿度80%~90%是萝卜适宜的生长环境。当土壤内水分较多,空气不足时,萝卜肉质根不易吸收营养成分,造成其表皮粗糙。田间土壤水分时多时少,水分供应不均匀时,会增加萝卜肉质根开裂的概率,降低白萝卜种植质量,难以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白萝卜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具有充足的光照,光合作用强,积累更多物质,肉质根膨大速度快,利于提高萝卜种植产量。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白萝卜就会大大减少碳水化合物积累,肉质根膨大速度缓慢,产量质量均会下降。
种植技术
播前准备:首先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选择适宜的萝卜品种,如安阳地区可选种“雪玉大根”等品种。“雪玉大根”品质优,直根通体洁白如玉,肉质细密,不易糠心,口感极佳,抗病、高产、耐抽薹。种子处理时,需筛除破损、干瘪和有病虫害的种子,然后进行浸种、消毒和晒种,预防病虫害发生,提高种子活力。萝卜属于喜光作物,保持地块每天光照时间在8小时以上,便于萝卜光合作用,更好地生长。在块地选择上,要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地势平坦、浇灌排水条件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
播种:可采用条播或者穴播,用种量0.75~1.5千克/亩,株距15~18厘米。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适合稀植;肥力较低的地块适合密植,播种深度1.5~2.5厘米。覆土后用工具推平,保证种子和土壤充分接触,便于萝卜种子吸水,出苗更快、更齐。土壤墒情较差时,及时浇水。
田间管理
病虫害防治
白萝卜的主要病害有
花叶病、
病毒病、
软腐病和
黑心病等,白萝卜的害虫主要有蚜虫、菜青虫等。
(1) 软腐病
软腐病主要为害萝卜根茎、叶柄或叶片,多在肉质根膨大期开始发病。一般会从根尖开始发病,并出现水浸状的褐色病斑,后期时病状向上蔓延,使心部变成黑褐色,溃烂成稀泥状。叶片或叶柄染病,初呈水浸状软腐,逐渐向上蔓延,叶片黄化下垂。
(2) 霜霉病
霜霉病在白萝卜的整个生长期间均有可能发生,主要危害白萝卜的叶片,发病适温为15~20℃,20℃病斑发展最快;相对湿度超过70%,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发病迅速。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不规则的病斑,空气湿度较大的时候,病斑上会生出白霉,严重时可引起全叶卷曲枯死。叶茎发病时,茎部会出现黑褐色的不规则病斑,也会生出白色霉状物。霜霉病影响白萝卜植株光合作用,造成严重减产。
(3) 跳甲
成虫与幼虫造成危害。成虫咬食叶片,主要啃食白萝卜和其他蔬菜叶子上的叶肉,剩下叶子的叶脉;幼虫为害根部,白萝卜肉质根受害后最后会变黑腐烂。跳甲从白萝卜幼苗期开始,就会一直祸害到成熟期。
(4) 蚜虫
蚜虫在白萝卜整个生长期间,只要温度适宜,湿度较低,或快或慢地都可发生。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的发生,成蚜、若蚜密集停留在叶背、茎枝和花轴上刺吸汁液,破坏叶肉和叶绿素。苗期叶片受害卷曲、发黄、植株矮缩、生长缓慢,严重时叶片枯死。白萝卜蚜大量分泌蜜露会污染蔬菜、诱发煤污病,还可传播病毒病。
(5) 菜青虫
菜青虫是目前为止为害白萝卜最严重的一种害虫,主要啃食白萝卜苗的叶子,11月—次年3月,危害最严重。成虫交尾后,产卵于叶脉附近。幼虫孵化后,低龄幼虫主要啃食叶肉,3龄以后食量增加,主要啃食叶子的绿色部分,将叶片咬成孔洞,严重时仅剩叶脉。成虫寿命11~28 d。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针对主要病虫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脱毒种薯;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 a以上;注意灌水、排水,防止土壤干旱和积水;清洁田园,及时拔除杂草和病株,拔除的病株应及时运出,远离田块,并统一销毁;在地块周围适当种植高秆作物作防护带;测土平衡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少施化肥。
物理防治:覆盖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使用黄板诱杀,20~25张/667 m2;采用杀虫灯诱杀害虫,1盏/hm2。
生物防治:蚜虫使用0.3%苦参碱水剂140 g/667 m2或2.5%的鱼藤酮乳油150 mL/667 m2,兑水40 kg喷雾。跳甲可使用糖醋液诱杀;菜青虫可用8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每100 g/667 m2兑水50 kg喷雾1~2次,也可按15 kg/667 m2的量撒施生石灰或草木灰。软腐病、霜霉病、白绣病等可使用1 000亿活芽孢/g的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 g/667 m2兑水20 kg或0.4%蛇床子素乳油80~120 mL/667 m2兑水20 kg交替喷施2~3次。病毒病可使用1%香菇多糖水剂100 mL/667 m2,500倍液喷施2~3次。
从化学药防治:大面积发生病虫害时,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常用农药和使用量如下表所示。
拓展:萝卜国内种质资源
中国是萝卜的次生起源中心,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民间栽培的地方品种就近2 000个。
我国萝卜资源主要分布在7个区域。第一区为东北三省,以红皮萝卜、青萝卜、五樱水萝卜为主;第二区为京津冀及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有心里美萝卜、红皮萝卜、青萝卜、水萝卜及白萝卜;第三区为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该区为我国萝卜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数量占全国的45.5%,品种包括心里美萝卜、绿皮萝卜、红皮萝卜及串心红萝卜;第四区为甘肃、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这个区域气候干燥高寒,萝卜品种类型较少,以水萝卜为主;第五区为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市,萝卜多为白皮、白肉品种;第六区为广东省、广西自治区及台湾地区,大部分萝卜为耐热、细长型的白萝卜;第七区为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品种包括长白萝卜、红皮萝卜及青头类型的萝卜。
主要价值
白萝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生食熟食均可,其味略带辛辣味。现代研究认为,白萝卜含
芥子油、
淀粉酶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
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中医理论也认为该品味辛甘,性凉,入肺胃经,为食疗佳品,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本草纲目称之为“蔬中最有利者”。
食物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