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蒲茶干,是江苏
如皋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始创于如皋白蒲镇。古名“菽乳干”,创始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追溯历史
“
三香斋”的来历: 据《如皋县志》记载,公元三九七年即隆安元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家已将白蒲置为“蒲涛县地”,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白蒲茶干”始制于清朝康熙年间,一门姓屠的湖州人在白蒲北街开的一豆腐干店,店号“三香斋”,又名“屠三香”、白蒲北街是南北交通要道,商业较盛,油饼粮行,京货店,水烟栈,各式菜馆,点心店 ,鱼行、茶馆等店铺林立,来往商人,小贩很多,每日清晨,商民,街坊乡老,小贩等都喜欢坐茶馆,闲谈生意经,山海经,一边谈心,一边买来屠氏的豆腐干佐茶。因其近似茶色,又是名茶配食的佳品,故取名茶干。到康熙丙子年(康熙三十五年,即一六九六年),“屠三香”生产的茶干由于加工工艺精细,用料考究进嘴细软劲韧,美味可口,算得上色、香、味俱佳,茶干上模压店号,很有特色,被誉为白蒲一绝。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地方官特别选择了“三香斋”茶干作为贡品,请皇上品尝,乾隆尝后甚悦,又听该店独家经营的介绍 ,便御笔写下“只此一家”的题字,赐予褒扬。屠氏得此御笔欢喜欲狂,并将“只此一家”制成金字匾额,悬于店堂,自得御笔“只此一家”,“三香斋”茶干驰名大江南北。嗣后“三香斋”茶干店,生意更加兴隆。
历史记载
清道光年间姚鹏春编纂的《白蒲镇志》载:“湖州屠三香,自清初开张蒲镇,菽乳干为绝品,通称茶干,言可佐茗饮也,四远齐名,本斋固有不传之秘,亦于镇中水土合宜,尚分铺崇川,所作终不及此地味美。”
制作工序
白蒲茶干传统的制作方法: 白蒲茶干味美,主要是选料考究,加工精细,操作认真,一丝不苟。
人们检看茶干质量,常将茶干对角相折,总不断裂,而芳香扑鼻,群众夸奖说:“进了三里墩,闻到茶干香”,可见其味香沁人。
白蒲茶干传统的操作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浸豆、糙皮、磨豆、扯 浆、煮浆、点浆、包、榨、剥、煮、扎等,细说有二十一道工序。
白蒲茶干传统的加工,不仅工序多,而且每道工序的技术性都较强,与产品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以煮浆来说,烧火要旺,煮得越快越好,如慢火烧,则易潮浆,对质量,产量都有不利影响。
煮好的浆出灶入缸时,要坚持“过筛”这一道工序,将扯浆或套浆时从布眼中漏出的反渣去尽,提高豆浆的纯度,这样做:
(1)浆中的飞渣越少,生产出的茶干韧性越强。
(2)韧性强的茶干在煮制过程中破碎少,成品产量高。
(3)韧性强的茶干耐煮制吸味足,口味好。再拿煮制茶干来说,各种配料齐全,用料恰当,这也是保持名特产的重要环节。
煮制的配料有白大川,元回、丁香、精盐、味精及自制的三伏酱油等,特别是自制的三伏酱油,要熬得浓,熬得香。此外,在选择黄豆豆种,浸豆的时间,气温季节的变化,煮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技术要领。
营养价值
白蒲茶干选用优质大豆,多种香料精制而成。内含易于人体消化的
优质蛋白质及人体所必须的
维生素B1、B2和钙、磷、铁等,还含有动物性食品所缺乏的
不饱和脂肪酸,能弥补动物菜肴的缺陷,对于增补人体和营养极为有利。茶干又味美香芳,富有韧性,色泽美观,形状方且薄,别具一格,经济实惠,弛名四方,极受群众欢迎。
白蒲茶干食用方法甚多,既可冷食凉拌,也可荤烩素炒,四季菜肴均可配用,别有风味。如选用水饺馅、春卷馅更加香味独特,从营养成份来看,该品内含优质
植物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对增补人体营养极为有利,是高血脂病、糖尿病、冠心病者常用的理想食品,同时白蒲茶干已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和外出旅游携带的方便食品。有的归国侨胞也慕名前来订购,带给外国亲友品尝。
荣誉展示
1993年被评为南通市优秀产品、1994年荣获江苏省食品展销会金奖、1996年荣获北京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1997年中国公认名牌产品、2001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奖2002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长寿文化节指定产品、2003年被评为维权无投诉规范企业、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区域重点明星企业、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农产品质量信得过单位、2006年荣获南通市名牌产品等。
传统技艺《白蒲茶干制作技艺》于2010年8月被列为南通市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