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渠又名
武镇百里长渠、 三道河长渠、荩忱渠,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战国时期修建的军事水利工程,建设时间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23年。这条长渠西起湖北省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蜿蜒49.25公里,号称“百里长渠”, 仍灌溉着宜城平原30多万亩良田。白起渠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起渠最早是秦将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国鄢城(为今宜城市郑集镇楚皇城遗址)的战渠。因白起伐楚有功,秦王封他为武安君,湖北南漳的武安镇由此而得名。长渠之名,最早见于中唐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长渠在县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长渠志》记载,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兵进逼鄢城,久攻不下之时,于距鄢城百里之遥的武安镇蛮河上垒石筑坝,开沟挖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北魏《水经注》描述了这场残酷的战争:“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战后,周围农民用此渠灌田,“战渠”由此变为灌渠。在后来的一千多年,几经兴废。史料记载,唐大历四年(769年)、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元大德九年(1305年)5次对长渠进行了较大规模地修整,明代中期以后渐废。民国28年(1939年),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驻防宜城县,电请湖北省政府复修。民国31年(1942年),长渠复修工程破土动工。为了纪念张自忠,曾将长渠更名为荩忱渠(张将军字荩忱)。施工跨时5年,终因时局动荡未能修成。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0月26日,湖北省水利厅召开全省第一次水利工作会议,通过修复长渠的决议。于1950年1月经水利部批准,并将其列为贷款工程项目予以支持。1952年1月,宜城、南漳两县投入4万劳力,动工修复。1953年5月1日,长渠修复工程完工。
与一般沟渠不同的是,长渠流经之处,沿线还串起了大量的水库和堰塘。以长渠鲤鱼桥水库为例,水库与长渠以沟渠相连,中间安有闸门。水库平时收集雨水,每年由长渠补充水源3—4次,确保水库可灌溉2.5万亩。如果说长渠是一条藤,沿渠与之串通的水库、堰塘,就是一个个“瓜”。这些“瓜”包括10座中小型水库,2671口堰塘。长“藤”结“瓜”的灵感也来自古人的经验。《大元一统志》载有“长渠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四十有九”,即指长渠灌区有49口堰塘与渠道相通,常年蓄水,忙时灌田。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瓜”的作用,在非灌溉季节,拦河坝使河水入渠,渠水入库、塘,农田需水时,随时输水灌溉。做到常流水、地表水全面运用,常年蓄水,不让水源白白流走浪费,扩大了水源。在灌溉季节,长渠供水给库、塘,多者三四次,少者一二次,库、塘循环蓄水,提高了库、塘的利用率。这样一来,整体工程实现了以多补少、以大补小、互通有无,平衡水量,充分发挥了工程的最大潜力。正是沿渠水库、堰塘的有效利用,大大增加了长渠的辐射范围,使长渠的灌溉面积扩大了近10万亩。
沿长渠一路下行,两边全是茂盛的庄稼。在沿渠多数地方,由于巧妙地运用了节制闸和分时轮灌,渠水不仅可直接引到田边,还有效避免了浪费。在宜城市朱市镇路边,渠水水位比稻田要低出近2米,如何提水浇田?这个问题,古人早就已经解决了。很多史料都有记载,古时长渠有几十个“水门”,层层“把关”,需水时就近抬高水位,直接灌溉。这一技术,到现今已运用得炉火纯青。长渠重修后,内设了4个大型节制闸,顺流而下,将灌区分为4段,关闭闸门即可抬高水位,就近供水。更让人叫绝的,是源自古时的“分时轮灌”技术。以9天(216个小时)为一轮,以各节制闸控制区域划分范围,分时轮灌。自上而下,一段节制闸以上供水48小时,二段节制闸以上56小时,三段节制闸以上50小时,四段节制闸以上54小时。为解决突出矛盾,还留有8个小时机动供水时间,供水时沿线有专人负责管理。由于各段限时供水,极少发生浪费。
“武安南伐勒齐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蛮流犹入在宜城。”唐代胡曾的这首《咏长渠》,在宜城市童叟皆知,讲的就是长渠历经沧桑岁月,默默养育着一方百姓。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是一个安宁的乡村。因为有了这条渠,这个村没有遭过旱,从没为缺水发过愁。百里长渠灌范围包括宜城、南漳6个乡镇及4个农场,面积达978.2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33.74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位于宜城。宜城境内的长渠灌溉面积为30.3万亩,占全市农田面积的一半。因为长渠的作用,宜城自古被称为“天下膏腴”之地,解放初就出现了全国有名的“吨粮田”。
北宋的欧阳修、郑獬等人都曾为白起渠留下了动人的诗篇,在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北魏《水经注》等重要古籍中均有对长渠的记载。都江堰、郑国渠、灵渠,是公认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白起渠的历史比三者都要早,在世上却鲜为人知。其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白起渠是我国著名的“长藤结瓜”式的蓄水引水灌溉工程,灌区地形复杂,技术要求高,在水利技术史上有许多重大创造,建筑物的设计、布局等都为后代称奇,极具研究价值。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长渠等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