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雉,鸟名,是
雉科雉属的一种动物,在我国境内,共计有19个亚种。雉鸡在雉科中,国内分布范围最广,除西藏
羌塘高原及
海南岛以外,遍及全国。
种类
白雉在我国境内,共计有19个亚种。雉鸡在国内的许多亚种,有的具白色颈圈,有的仅具遗迹,有的却完全没有;所具的颈圈有的甚狭,有的很宽,有的很完整,有的却在前颈处中断或加宽,很不一致,随各亚种而有不同;有的亚种其雄鸟之间还见有个别变异而互相不同。由于不少亚种特别是在我国沿海一带,均具有白色颈圈,所以常把雉鸡叫做环颈雉,但这名称却不能适用于雉鸡的所有亚种。
贺兰山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alaschanicus
贺兰山亚种与甘肃亚种相似,但具白色眉纹;颈圈亦存在,但很窄狭并常在前颈处中断。本亚种的肩羽及三级飞羽均暗棕栗色,与上背的焰金色截然有别;在祁连山亚种,肩羽及三级飞羽沙褐而带玖瑰色,逐渐转为上背的金黄色。
贵州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decollatus
贵州亚种头顶暗绿;无白色眼纹和颈圈;背部底色浅金黄,黑纹粗著,羽端的黑纹与羽毛中部的黑纹不相连接,因而成黑斑状;胸浓紫铜色,而具宽阔的黑色羽缘;两胁淡棕黄,羽端具黑色点斑。体色似华东亚种,但较浓些。
弱水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edzinensis
云南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elegans
云南亚种与四川亚种极相近似,但背部黑纹较细,胸部暗绿色范围较大,两胁黑色横斑亦较细。
台湾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台湾亚种似华东亚种,但背部较浅淡,呈黄白色,两胁亦较浅,为浅黄白色。
河北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karpowi
河北亚种与华东亚种相似,但背及两胁均较浓著;白眉纹较宽阔些;白色颈圈也较宽,特别是在前颈处。
内蒙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kiangsuensis
内蒙亚种羽色较河北亚种浅淡,而与华东亚种相近,但在胸部无紫色闪辉,而呈钝棕红色;眉纹狭而不显;颈圈通常完整但很狭细。
准噶尔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mongolicus
准噶尔亚种上体大都铜红色,而具近青铜色的绿色光泽;白色颈圈很狭,而在前颈处有中断;翅上覆羽白,而具栗红色羽缘;胸紫红而带绿色;翅长235—250毫米。
东北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pallasi
东北亚种头顶淡绿灰褐,有宽阔的白色眉纹;耳后下方的黑色部分有时具一白斑;颈圈宽阔,常在后颈处稍狭;背草黄;胸浅棕红;两胁淡草黄。
滇南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rothschildi
滇南亚种似云南亚种,但背部显然较浅,而多金黄色,胸部的绿色限于中部,并渲染红色;两胁较淡,较多金黄色泽;有时具有白色颈圈的遗迹。
南山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satscheuensis
南山亚种上体羽色显著浅淡;头顶淡绿,稍见有白色眉纹;白色颈圈狭,而在前颈处有中断;背部淡金黄;胸部铜橙,而具狭形黑色羽缘;两胁金黄;翅长237—251毫米。
莎车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shawii
莎车亚种上体大都橙红色;无白色颈圈,或仅有遗迹;翅上覆羽白,而具栗红色羽缘;胸大都暗绿,中部带铜红色,各羽的羽端绿黑色;两胁金橙色,羽端点黑。
阿拉善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sohokhotensis
阿拉善亚种羽色似甘肃亚种,但上背带有更多的金黄色泽;胸侧暗金棕,黑色端斑占着羽端的大部,但不伸及全部。甘肃亚种上背无金黄色泽;胸侧铜红,羽端全黑,成横斑状;无白色眉纹和颈圈。
甘肃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strauchi
甘肃亚种头顶铜绿,无眉纹;白色颈圈亦缺,有时却存在;背浅栗色,黑斑粗著;上胸(有时仅胸的极上部)暗绿,下胸铜红,而具狭细的黑色羽缘;两胁浅金棕或栗色,羽端具黑色横斑。
四川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suehschanensis
四川亚种头顶暗铜绿;无眼纹及颈圈;上体羽色暗浓;背部栗以至棕栗色,黑纹粗著,羽端常稍沾白;胸暗绿,中部常呈紫铜红色;两胁金棕或棕栗色,羽端具黑色横斑(黑斑几乎伸及羽端全部)。
广西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takatsukasae
广西亚种羽色似华东亚种,但较暗而浓著,背部较深金黄色,胸深红,肩羽褐红,翅长225—245毫米。
塔里木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tarimensis
塔里木亚种头顶青铜绿色,无白色眉纹和颈圈;上背淡金橙色,各羽端缘中央的缺刻具一小黑斑;下背和腰等橄榄黄色,杂以绿色和栗色斑;翅上小覆羽淡灰,大覆羽淡沙褐色而具栗色斑;胸的极上部和极下部暗绿,其余部分为紫铜红色;两胁棕黄,而具黑色点斑。
华东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torquatus
华东亚种羽色较暗而浓著,背部较深金黄色,胸深红,肩羽褐红,翅长225—245毫米。
青海亚种
Phasianus colchicus vlangalii
青海亚种头顶暗铜绿,无眉纹;白色颈圈亦缺,或仅有遗迹;背淡棕黄,羽端点黑;胸大都暗绿,两胁金棕,羽端黑而成横斑状。
生活习性
白雉脚强健,善于奔走。飞行也很有力,不过飞行仅短距离,不能持久。平时多潜伏草间找吃;如受任何惊动,就在稠密的草堆中窜匿,隐蔽不了时才骤然振翅飞起,在几次拍翅后,就能飞得相当迅速,但飞得不远,又悄悄地潜入草丛中逃去。
雉鸡的食物很杂,随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在湖南各地的雉鸡,胃部主要是野生植物的碎片和种子,及鞘翅目昆虫和其他昆虫的碎片。在江苏南部,雉鸡冬时主要吃麦芽、谷及豆类;入春后主要以草茎、草芽及野生植物等为食;至繁殖期则吃很多的粘虫幼虫。在吉林省各地,雉鸡在冬季啄吃野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果实等及豆类和各种谷类,而在夏季却主要以草原的蝗蝻及其他昆虫的幼虫为食,还兼吃不少草籽,它们在春天喜到初播地啄吃谷粒和禾苗,至秋收后也常群集在耕地上觅食。
雉鸡繁殖期为每年自3—4月至6—7月间,南北方相差约一个月。一只雄雉与1—2只雌雉相配共处。在开始繁殖时,在山区常见到两只雄雉格斗的情况,一直斗到把另一雄雉赶走为止,发情姿态为侧面型。巢一般在草丛或芦苇间的地面凹陷处,以柔软松叶或茅草构成浅窝状。在江苏南部一带主要在麦田中作巢。一年通常孵两窝。麦收之后,一般不再孵卵。卵每产6—14个,为浅橄榄黄色,呈椭圆形。
雉鸡的天敌,是狐、黄鼬、灵猫和鹰等。
繁殖期
雉鸡繁殖期每年自3—4月至6—7月间,南北方相差约一个月。一只雄雉与1—2只雌雉相配共处。在开始繁殖时,在山区常见到两只雄雉格斗的情况,一直斗到把另一雄雉赶走为止,发情姿态为侧面型。
雉鸡巢一般在草丛或芦苇间的地面凹陷处,以柔软松叶或茅草构成浅窝状。在江苏南部一带主要在麦田中作巢。一年通常孵两窝。麦收之后,一般不再孵卵。卵每产6—14个,为浅橄榄黄色,呈椭圆形。
分布
国内
雉鸡在雉科中,国内分布范围最广,除西藏羌塘高原及海南岛以外,遍及全国。
国外
分布于欧洲东南部、中亚细亚、蒙古、朝鲜、苏联西伯利亚东南隅以及越南北方和缅甸东北隅。
经济意义
雉鸡在狩猎鸟类中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是国内主要的狩猎禽之一。它的肉质坚实而肥,口味鲜美,是有名的野味。除供食用外,雉鸡体上的彩色羽毛,特别是雄雉的尾羽,均可供作饰羽工艺用;全身带羽的皮张也可作为装饰品。
在山区,雉鸡常结成小群迁到居民点附近的耕地上找取食物,如谷类、豆类等。所以在春播期及秋收期,造成危害,可进行狩猎,化害为益。在雉鸡的繁殖季节,则应予保护,禁止捕猎及拣卵等。在繁殖期中,雉鸡主要吃草籽、草芽及野生植物等,还兼吃
蝗蝻、甲虫及其他害虫等,对农业无害而有益。
雉鸡由于适应性强,繁殖快,近年来还被引入许多欧美各国及其他地区,成为鸟类中主要狩猎对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