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席勒街道,隶属于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九原区,地处九原区北部,东与东河区相连,南与沙河街道相邻,西同青山区毗邻,北与固阳县相邻,距区政府2.6千米。辖区总面积30.2平方千米,2011年,辖区总人口3.2万人。
历史沿革
2009年前,白音席勒街道所在的区域属原兴胜镇和后营子乡。
2009年4月,成立白音席勒街道。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白音席勒街道辖远洲、龙宇2个居民委员会,三道沙河、二道沙河西、二道沙河北、二道沙河南、庙圪堵、黄草洼、前营子7个村民委员会。
2020年6月,白音席勒街道下辖5个社区、7个行政村:龙宇社区、开元社区、中慧社区、兴元社区、二道沙河南村、二道沙河北村、二道沙河西村、三道沙河村、黄草洼村、前营子村、庙圪堵村、包头职业教育园区社区,街道办事处驻龙宇小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白音席勒街道地处
九原区北部,东与
东河区相连,南与
沙河街道相邻,西同青山区毗邻,北与固阳县相邻,距区政府2.6千米。辖区总面积30.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白音席勒街道地处阴山以南,地势平坦,地形主要为平原。
气候
白音席勒街道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干旱、夏季炎热少雨,其中冬季较长,夏季较短。多年平均气温8.5℃,极端最低气温-26℃;极端最高气温40.4℃。生长期年平均90天,无霜期年平均2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806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52%,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8月最多。
人口民族
2010年,白音席勒街道辖区总人口35482人。
2011年末,白音席勒街道辖区总人口3.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666人,城镇化率48%。另有流动人口16851人。总人口中,男性16743人,占51.5%;女性15774人,占48.5%,14岁以下6414人,占19.7%,15—64岁24457人,占75.2%;65岁以上1820人,占5%。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1281人,占96%;有蒙古、回2个少数民族,共1236人,占4%,人口出生率1‰、人口死亡率0.3‰、自然增长率0.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6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白音席勒街道财政总收入3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亿元,增值税1.2亿元企业所得税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7%、11%。
农业
2011年,白音席勒街道有耕地面积0.73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生产玉米2185吨,马铃薯113吨。畜牧业以饲养牛、家禽为主,牛饲养量0.59万头,年末存栏0.47万头;家禽饲养量22.35万羽,生产肉类9298吨,其中牛肉185吨,羊肉286吨,猪肉168吨,禽肉22吨;禽蛋625吨,鲜奶8012吨;畜牧业总产值0.61亿元,累计造林118.5亩,其中防护林90亩,经济林28.5亩。
工业
2011年,白音席勒街道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32亿元。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家,职工884人。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白音席勒街道有文化站7个,建筑面积740平方米,藏书2.36万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7人。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白音席勒街道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1010人,专任教师150人;小学4所,在校生1060人,专任教师8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716人,专任教师19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白音席勒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其中中医医院1个;病床112张。专业卫生人员118人,其中执业医师39人,执业助理医师9人,注册护士29人,医疗机构完成诊疗4.5万人次,出院病人0.5万人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0,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7006人,参合率98.5%。
社会保障
2011年,白音席勒街道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9户,人数80人,支出23.55万元,比上年增长4%,月人均205元,比上年增长7%;城市医疗救助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3人次,共支出0.94万元,比上年增长80%;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6人次,支出13.44万元,比上年增长5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9户,人数157人,支出33.762万元,比上年增长5%,月人均205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2人,支出4.89万元;农村医疗救助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3人次,共支出2.23万元,比上年增长90%;农村临时救济80人次,支出6万元,比上年增长2%。
交通
2011年,白音席勒街道已形成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平安大道等多条公交线路、210国道过境。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白音席勒街道名称来历:“白音席勒”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富饶的山前平原”。因辖区有白音席勒庙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