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儿》是唐代诗人
刘禹锡创作的一首
杂言古诗。此诗乃咏物之作,诗人赞美小白鹭具有纯洁自守、与众不同的高格调,祝愿着它有远大美好的前程。小白鹭的品格体现在羽毛的纯洁胜雪,而且不似众禽的喧呼叫噪好于张扬自炫,而是宁静自守,洁身自好,也包含着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继续革命事业的心声。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而流走生动,句法显得富于变化而不呆板。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秋,刘禹锡参加以
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
二王八司马”同被贬谪到远僻的地方。刘禹锡所到的地方是朗州(今湖南常德)。他的心情是极不平静的,眼看摧残进步力量的宦官权贵们趾高气扬,而锐意革新的有为之士却窜伏远方,他既抑郁又愤懑,然而却并不消沉。他除了在哲学上提出“人能胜乎天”的反“天命”思想以外,还运用诗歌作武器,尖锐地讽刺、抨击那些害人虐物的宦官权贵,热情地赞美那些志行高洁的被放逐者。前者以《
聚蚊谣》脍炙人口,后者则以这一首《白鹭儿》最为突出。
“白鹭儿,最高格。”开头两句,就带有人类的道德评价色彩,作者套用到他所描写的动物身上去了,这就决定了这首诗所歌咏的实际对象,决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无知的鸟,而是意象世界中的具有高尚情操的入。“毛衣新成雪不敌”,小白鹭的品格体现在羽毛的纯洁胜雪,而且不似众禽的喧呼叫噪,好于张扬自炫,而是宁静自守,修身养性,洁身自好。“孤眠芋芊草,久立潺潺石”两句,形象而具体地刻画出白鹭儿的居处环境和神态。它所居之处绿草丰美,芳馨清丽;所立之石乃在潺潺溪水之中,真可谓“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孤眠”、“久立”两句不仅写出白鹭儿的身姿神态,而且象征着不随声附和、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独立不移的品格。“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在“孤眠”、“久立”之后,前方没有阻挡,白鹭振翅飞向遥空,“云”在这里已经不是单纯的云彩了,在作者眼里“云”象征着革新的阻力,而“无云”两字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希望在贬谪之后,前方能云雾消散,一片清明,给自己一片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空间。“正无云”而“飞去”更象征着高远的理想,果敢的行动。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透过白鹭儿的外表清晰地呈现在人们前,诗人所描写的白鹭儿的形象与品格,也正是自己的人格操守的形象体现。从这一角度而言,此诗也具有拟人的表现手法。
白鹭儿的纯白无瑕,象征高尚品格,作者用它来比拟革新志士,比较准确、贴切。雪白的羽毛,象征他们的清白无垢;在众禽的喧哗中保持岑寂,象征他们在宦官嚣张跋扈时不随声附和;孤眠在草泽之间,久立在泉石之上,象征他们虽然被贬谪在荒僻远郡,但坚贞不屈,特然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最后振翼高飞,直入碧霄,更象征他们远大的理想,希望能继续进行革新事业的雄心壮志。对自鹭形象的描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从这只纯白的珍禽身上,看到了革新志士的最高尚的情操。
这首诗在《
刘梦得文集》中入“乐府”类,是作者学习民歌结出的硕果之一。语言明白如话而流走生动,三、七、五字句相递出现,使句法显得富于变化而不呆板。全诗用入声韵,音长短促,产生直截明快的效果,与内容十分协调。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曹正文《米舒文存》:刘禹锡这首《白鹭儿》在写法上,巧妙地运用动与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前半首写白鹭“独凝寂”,后半首写白鹭“入遥碧”,都给人以美的联想。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
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
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
刘梦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