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之师(拼音:bǎi shì zhī sh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
孟轲《孟子·尽心下》。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如今管刑法的官,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先生你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在这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是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不管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否则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困难。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功名富贵,这是他的人格。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苦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不误人子弟,不能误导学生。在教学育人的同时,同样要以厚实的思想,良好的品德影响学生。第一任的老师是教人的老师,每个人也都会成为下一代的第一任老师。德的育成,是人生的崇高。人们没有要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伟人,但是,绝不能够以各种手段来取得所谓的富贵功名。与其埋怨社会,不如以身作则,照亮周围的阴影。也许开始是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每个人的小部分加起来,就不只是周围那么简单了。被人敬佩的是自尊的人格和修养,并不是权利,金钱等身外之物。
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
宋·
陆游《贺薛安抚兼制置启》:“磁言崇义,卓为百世之师;杰作雄辞,散落四夷之远。”
“百世之师”与“百代文宗”意义相近,两者皆有为人师表之意;区别在于 “百代文宗”的意思是在久远的年代里堪为文人楷模的人物。“百世之师”比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且可为百代师表的人物。“百代文宗”多指文学方面;“百世之师”多指品德才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