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灰霉病
植物病害
百合灰霉病主要是由椭圆葡萄孢引起的、发生在百合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花蕾、茎和花。病叶上的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浅黄色到浅褐色。病斑扩展迅速并连成片,以致全叶枯萎,病部产生灰色霉层。茎被浸染,从浸染点处折断。病菌浸染芽和花,使其发育不良,变成褐色腐烂。
病原特征
百合灰霉病病原为椭圆葡萄孢(学名:Botrytis elliptica (Berk.) Cooke),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浅褐色至褐色,具3个或多个隔膜,顶端有3至多个分枝,分枝顶端簇生许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五色至浅褐色,椭圆形至卵圆形,个别球形,大小(16~35)微米×(10~24)微米,一端具尖突;菌核黑色很小,直径0.5~1毫米。
此外有报道称,灰葡萄孢(学名:Botrytis cinerea Pers.)也能引起该病。两种葡萄孢的区别:前者分生孢子椭圆形,较大;后者卵圆形,较小。浙江报道百合葡萄孢(学名:Botrytis liliorum Hino)也是该病病原。
为害症状
百合灰霉病主要为害百合的叶片、花蕾、茎和花。幼嫩茎叶顶端染病,致茎生长点变软、腐败;叶部染病,形成黄色至赤褐色圆形或卵圆形斑,病斑四周呈水浸状,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高温干旱季节发病,病斑干且变薄,浅褐色,随病害扩展,病斑渐扩大,致全叶枯死;花蕾染病,初生褐色小斑点,扩展后引起花蕾腐烂,严重时很多花蕾粘连在一起,湿度大时,病部长出大量灰霉,后期病部可见黑色细小颗烂状菌核;茎部染部,初变褐或缢缩,倒折,个别鳞茎染病,引致腐烂。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被害部或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随气温升高,越冬后的菌丝体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田间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流行规律
潮湿温暖的环境条件与病害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适于发病的条件为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有连续阴雨,病情扩展快。一般6~7月雨季为发病期。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1 12:36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