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疫病主要是由恶疫霉引起的、发生在
百合的病害,主要为害茎、叶、花、鳞片和球根。茎基部受害时病部出现水渍状,呈褐色,腐烂,植株枯萎,倒折死亡。叶上初为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成灰绿色病斑。花受害后呈软腐。球茎上出现褐色水渍状小斑扩大后腐烂并产生白色霉层。
百合疫病病原为恶疫霉(学名: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 et Cohn) Schrotr),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无隔膜,有分枝。孢子囊梗,无色,无隔膜,无分枝,其上着生1个孢子囊。孢子囊椭圆形,顶生,大小为(32~54)微米×(19~30)微米,有短梗,成熟后脱落,顶端具明显乳突状突起;有的孢子囊也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卵孢子球形,直径为27~33.5微米。病菌生长温度为10~32℃,温度25C时生长最快;适应
pH值为3.5~11.5的环境。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丝或卵孢子遇水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到百合上萌发芽管,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表皮进入寄主体内,遇高温、高湿条件2~3天出现病斑,其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气温为26~28℃时,天气潮湿或多雨适宜发病。地势低洼、栽培管理粗放或温室栽培发生严重。6~8月为多发病期。栽培介质不同,发病率也有差别,上海园林科研所调查,经消毒的培养土植株发病率最低,为11.5%;栽培介质络石为21%,木屑为22.5%,珍珠岩为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