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位于河南省
辉县市中心西北2公里的
苏门山南麓,总面积3.4平方公里,因湖底泉眼无数而得名,又因泉水自湖底喷涌而出,累累如贯珠,故又名珍珠泉。
历史沿革
百泉开凿于商代,最早记载见于《诗经》“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淇水在左,泉眼在右”等赞美百泉的诗。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兵击齐,齐王为秦兵所虏,被迁往苏门山,旧志称其住所为齐王建旧居。
晋时高士孙登隐居苏门山土窟之中,后人在苏门山巅建台一座,取名“啸台”以示纪念。
隋唐时,为祭祀卫源河神,在苏门山南麓西侧建起了一处坐北朝南的古代建筑群,称为“卫源庙”,为百泉的第一组寺庙建筑。
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
邵雍从河北迁居苏门山。
金明昌年间(1190年—1194年),卫源庙前建“百泉亭”,与庙配套。
元代,郭子忠在百泉湖南辟花园,内建一小亭,取名“挹翠楼”,明代时亦称“浓翠亭”“宛在亭”“仁知亭”。
清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防泄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湖水面积三万四千多平方米,最深处达三米,水温常年二十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湖水四季碧绿,清冽纯净;湖内鱼来蟹往,荇藻交横;湖畔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曲桥相接;湖周古柏参天,绿柳婆娑,山水楼台交相辉映,景色如画。向有“中州明珠”、“西湖缩影”之誉。
历代文人墨客、志士仁人前来百泉隐居、游览、讲学,如魏晋时代的孙登、“竹林七贤”;唐代的贾岛、吴道子、宋代的苏轼、周敦颐、程颢、程颐;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耶律楚材、许衡、姚枢、赵复;明代的唐寅、袁宏道、黄辉、叶秉敬、魏允贞,清代的乾隆皇帝、郑板桥等,在此赋文吟诗、刻碑提铭,留下珍贵手迹墨宝,使百泉成为一个丰富的文化艺术宝库。
建筑布局
百泉由苏门山和百泉湖组成。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是万仙山根部向东延伸到这里形成的一座山头。而太行山中的各道水系延着万仙山的石隙缝间向东挤压而来,到达苏门山时,从山南麓的石窦中向上喷出,形成百泉湖,一山一水交互相映。
百泉因百泉湖而命名。百泉湖畔,遍布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寺祠院殿,始建于元的清军阁,四周翠柏环绕,雄伟壮观。“涌金”“喷玉”“灵源”“放鱼”“洗心”“下马”诸亭沿湖而立,设计古朴,造型玲珑剔透。其中:以“涌金亭”为最,亭中嵌有碑刻五十余块,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佑年间游览于此,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始建于元代的清晖阁(晖通辉),四周翠柏环绕,雄伟壮观。
主要建筑
涌金亭
苏轼在京师负责礼部贡举期间,受共城县(今河南辉县)柳县令盛邀,曾专程前往百泉品尝梅溪大米,并游览苏门山百泉圣境。在卫源庙前的百泉亭(今灵源亭)下,苏轼受柳县令之命给百泉亭东的新亭题名,苏轼见亭下泉水涌出,日映如金,便写了“苏门山涌金亭”几字,字径七八寸,端楷有法,后题“眉山苏轼”,为《苏门山涌金亭碑》。
临行之前,苏轼把崔白送给他的《布袋和尚真仪图》送与柳县令,并挥笔在画上题跋道:“熙宁间,画公崔白示余布袋真仪,其笔清而尤古,妙乃过吴矣!元祐三年七月一日眉山苏轼记。”三十年后的政和八年(1118年),崔白所绘的《布袋和尚真仪图》被共城县官府摹刻在石碑上,立于城内天王寺内,后又移立于马王庙中,当今珍藏于百泉碑廊西侧。
卫源庙
卫源庙建于隋大业五年(609年),在源头创建庙宇祭祀河伯神(灵源公)。后因百泉河(清水)与沁水、淇水汇合流经卫国故地,永济渠改称卫河,百泉河源头自然成为卫河之源,庙称“卫源庙”。卫源庙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遗存,包括灵源亭、大门、珍珠亭、清辉殿及水晶宫(旧址),总占地面积4106平方米,建筑面积 1061平方米。
清晖阁
清晖阁始建于元朝,原是元朝郭子忠的花园,阁周古柏环绕,绿柳婆娑。
邵夫子祠
邵夫子祠是为了纪念
邵雍所建的祠堂。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辉县知县张锦创建,原址在苏门山上,清道光八年(1828年)移建于百泉湖西岸。
湖心亭、百泉碑
爱国将领冯玉祥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所建的湖心亭中矗立着“人民百泉”碑,镂刻着百泉饱经沧桑的履历。
孔庙
孔庙的前身是“吕公堂”,堂内 祭祀的是辉县令吕光化。位于苏门山阳半山腰处,约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崇祯十六年(1643年),辉县人冀应熊(崇祯壬午年举人)将吕公堂扩建,改为“孔庙”。
“子在川上”石牌坊,该牌坊为四柱三间形式,通寛6.40米,柱高4.5米。石柱上刻有云龙花纹,中间两柱前后抱鼓石上各放一尊石刻狮子,柱子横额之上两侧各放置石刻超天吼一只;明间横额石坊上刻有“子在川上”四字,是取《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句意。两次间的横额上分别刻有“参天”、“两地”的说法来源于《易经》,易经中的阴阳学说认为“参代表着“天”两”代表着“地”,将“三天”、“两地”用在这个石牌坊上,意为孔子的大德可与天地相比。
碑廊
湖东北有碑廊一处,搜集散失的北魏、唐、宋、元、明、清碑刻壁画142块。有宋
崔白的布袋僧像,苏轼在题记称“妙乃过吴”;宋
岳飞的四幅石屏;元
赵子昂“玉虚观碑”、盘谷序碑;明
唐寅的扇面碑;清乾隆的亲笔御碑、清
郑板桥、王所宾的壁画。
饿夫墓、民族精神碑
饿夫墓埋葬着一个名叫彭了凡的河北人。清兵入关后,彭了凡不愿接受清朝的统治,携带妻儿由河北举家南迁。途中妻儿相继去世,绝望了的彭了凡来到苏门山上,仿效“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绝食静坐。彭了凡死后,在百泉书院讲学的大学者
孙奇逢按照其遗愿,用两口瓮上下扣在一起,将他立身安葬,并在其坟前立碑刻写了“饿夫墓”三字。
冯玉祥曾到“饿夫墓”前祭拜,并在“饿夫墓”前竖起了四个一人高的大石碑,上书四个大字:“民族精神”。
百泉书院、乾隆行宫
百泉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五代末年的太极书院,书院的办学宗旨就是讲明“太极之理”,教学内容是以《易学》为主。北宋是太极书院的鼎盛时期,太极书院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书院。 金兵侵犯中原,太极书院遭到毁坏。元代时,有识之士在原址上重修太极书院,理学家赵复、著名政治家和学者姚枢等人也讲学于此,全国各地士子慕名而来。明成化年间,沉寂了220余年的太极书院又得以复兴,河南提学佥事吴伯通、知府张谦在太极书院旧址上,又重建书院。当时有62间房子,四周绕以围墙,大门匾上写着“百泉书院”。
1750年,为了迎接乾隆皇帝的驾临,百泉书院被改建成仿宫廷式建筑,尽显皇家威仪。此后,乾隆行宫成为圣地胜迹,不得再做书院之用,正殿、寝殿原样保留,其余房舍作为上级官吏巡按百泉之住所。
啸台
啸台位于苏门山顶,晋朝隐士
孙登曾穴居于此。《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专门为孙登立传。后世对孙登的评价,赞颂、理解者居多。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到辉县游览,曾登临苏门顶的啸台,并作诗赞誉孙登的行为。
苏门山
湖之北岸是一座海拔仅有184米的
苏门山,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百泉以秀山丽水为特色,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引来了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名流学士,在这里游览、隐居、传道授业、吟诗作画,传下无数优美的诗词歌赋、千古绝句。
魏晋时期的孙登、竹林七贤,北宋时期的邵雍、文学家苏轼,南宋的岳飞,元朝的刘赓、王磐、耶律楚材,明末清初的孙奇逢、彭了凡,清朝的郑板桥、乾隆皇帝,清末的袁世凯、徐世昌,以及近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学者名流等,在这里都有遗迹可寻,如啸台、安乐窝、饿夫墓、清辉阁、邵夫子祠、涌金亭等50余处遗址遗迹。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百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百泉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2公里处。
从新乡人民政府出发——平原路——新中大道(北)——北环路——新辉公路——环宇大道——234国道——229省道——清晖路——共城大道东段——西大街——百泉路——百泉风景区东华门(全程大约31公里,预计70分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