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市习俗(百泉药会)
河南省辉县市民俗
药市习俗(百泉药会),河南省辉县市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历史渊源
百泉药会最初起源于隋代大业四年(608年)卫源庙的河神祭祀活动,至唐高祖时祭祀规模进一步扩大,并逐渐加入了物质交易的内容。因太行山区盛产药材,药材交易遂成为庙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庙会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药材交易日渐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庙会于是转变为药会。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各地来辉县的药商捐资修建了药王庙,在每年正月举办药王庙会,百泉药会由此逐渐演变成中国三大药材交易会之一。
民俗内容
主要活动
百泉药会主要有药材交易以外,还有祭祀礼仪、戏曲演出、游艺活动等地方民俗活动。在药材交流的同时,百泉药会承载了周围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的祭祀药王活动,有“放水鸭”和“送河灯”等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影响较大。药会还有各地文艺团体来百泉镇演出,如吴桥马戏、濮阳杂技等。除此之外还有民间的各类技艺,百泉药会也成为民间文化的展示场所。
交易场所
百泉药交会的交易场所,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1967年之前称前期。此期百泉药交会的交易场所,历年以类相从,各类货物交易场所基本固定。东街自乡政府以南至磨盘街口为南货药材区;以北至郊野为山货药材区,总称药货区;磨盘街主要经营绸缎布匹等,称京货区(也叫洋货区);今辉县市供销合作社以北为土制挂货、杂货区;百泉中学一带是农具区。各区之内都掺杂着售卖吃食的摊担。百泉药会的交易场所发生过短期的变动。1954年实行合同交易后,交易场所不需太大,1955年至1956年改在河南省百泉干部疗养院“北小山”办理交易手续。1957年至1959年,药材交易场所迁移到百泉湖南的辉县二中(今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1960年,药材交易所迁到苏门山麓水泥厂。
1980年再次恢复百泉药材交流会,称后期。1980年,百泉药会以百泉宾馆为主会场,共城宾馆为分会场,在两个会场内设置展馆、展厅、展棚。将客商食、宿、交易均安排在宾馆。1983年,在百泉宾馆院内修建苏门山庄作为大会交易厅。1989年,各地药业单位以及百泉药会委员会在共城宾馆临街建成了一座药交楼,以适应迅速发展的药材交流的需要。但因到会人数增加,场地有限,不能适应每年会议规模迅速扩大的需要。1990年,百泉药都竣工,1991年开业,结束了百泉药材交流会交易场所迁徙不定的历史。
交易方式
明清及民国时期,在百泉张幕立棚或租赁市房,现场交易,主要是以药换药,以物换药,少量药材现金买卖。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新乡“同和裕”银号在辉县南关设代理处,以放款(高利贷)、汇兑为主,兼营商业,与辉县“大来恒”药店、“永年堂”药店采取兑划和托保方式交易。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调查记录,会上药材以货物互换者占百分之七十,现金贸易占百分之三十。此期显然保留了古代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之遗风。
交易品种
1949年前,百泉药会以药材、京货(绸缎、机织布)两大行业为主。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调查记录,会上交易80%为药材,15%为洋杂货,5%为农具。药材可分为生药、熟药两大类,或分为西南货与山货两大类。西南货即云、贵、川、鄂、湘、赣等外地药商到会上出售的药材;山货即太行山区所出产的山货药材。
1950年复会开始,百泉药会药不多,只有大黄、陈皮、当归等。1951年,百泉药会有南药、怀药以及山货药材。1952年,上会药材种类逐年增多,除太行山药材山货,还有东北人参、鹿茸、海南玳瑁、珍珠,西北羚角、麝香、云贵三七、竹黄、浙江贝母、元胡、陕西秦艽、当归、广东木香、蔻仁、四川川芎、枳壳、山东阿胶、菖蒲、河南熟地、菊花等各种药材。20世纪60年代,绝大部分是合同交易,由于中成药不断增加,数量品种逐年大幅度增长,1964年,百泉药会交易药材达千余种。
百泉药会交易品种原以中药材为主,后逐渐变为以中成药为主。1983年,百泉药会发展为中药材、中成药、西药、制药器械、滋补保健品等多种类、多品种的交易大会。1997年,交易的中药材及中西成药。现百泉药会已逐渐形成以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医疗器械、制药器械展销为主线,以举行投资洽谈、产品交易、学术研究、形象展示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药贸大会。
文化特征
百泉药会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习惯和风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地域风情。在物质交流的同时,百泉药会也承载了周围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药王庙会的祭祀活动具有一定的特色,有“观羊”和“送帖”等独特习俗,有放水鸭、送河灯、踩高跷、拉洋片、甩鞭、大型戏剧、书场等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百泉药会,因历史悠久,有固定会期和交易场所,规模较大,是中国的中药材集散地,药商文化明显,在中国的中药材交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交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百泉药会因全国各地药商携各地特产中药聚集于此,带动了当地的特色产业的发展。百泉药会的历史,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医药事业发展变化的历史,对中国中药的研究和中医发展贡献较大。同时,百泉药会为中国地区的各类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传承状况
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日益便利,再加上西医西药的冲击,传统中药文化和地方民间文化日趋衰落,百泉药会也因此而出现生存危机,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郭新富,男,曾任河南省政协委员、辉县市政协副主席。现任河南百泉药都集团董事长,辉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百泉药会代表性传承人。2004年1月23日,郭新富接管百泉药材经贸公司和药都宾馆,承担了全部债权和债务,同时接管由政府包办的百泉药交会。获得“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称号。
保护措施
2008年6月7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辉县市文化馆获得药市习俗(百泉药会)的项目单位保护资格。
社会影响
主要活动
2010年4月8日,河南省辉县市举行“2010年中国•百泉药交会”。
2021年4月8日,2021中国百泉药交会暨第十届新乡南太行旅游文化节开幕。
2022年4月1日,百泉药交会筹备工作推进会召开,决定于5月份举办“2022年中国百泉药交会”。
文化轶事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06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民俗内容
参考资料